
學習和實踐阿德勒進入第11年,每次重讀阿德勒的書籍,仍然會有意想不到的驚艷和收穫。
和青少年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的壓力和困境,因此我決定帶領他們一起共讀阿德勒的相關書籍,也分線上的夥伴一起分享。
我們的選書為《你真的有被討厭的勇氣嗎?》作者是岩井俊憲,我覺得他很擅長將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漫畫,讓初學者容易親近。
今天共讀的內容是:所謂的「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的學問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在我們人生的不同時間點,都可以給予我們不同的啟發,我喜歡岩井俊憲從符合多數人需求的論點切入,讓我們可以立即上手,並且在生活中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鼓勵:賦予克服困難的勇氣
勇氣 Courage 是阿德勒心理很重要的核心,而「賦予勇氣 Encourage」——也就是很多人覺得重要、卻很少人實際做到的——「鼓勵」。
「鼓勵之於孩子,就像陽光空氣水之於植物,沒有鼓勵,孩子無法成長和茁壯」,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然而我們太不習慣鼓勵孩子了,不是容易批評,就是淪為讚美。長期的觀察,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太少鼓勵自己」了!
可以藉由 #幸福日記 的書寫,每天鼓勵自己1~3次,當自己感受到鼓勵的滋養之後,就會更有能量鼓勵他人了。
創造性自我:擁有開創命運的能力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擁有選擇和開創自己命運的能力!
曾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沒辦法選擇我的父母、家庭、容貌呀!為什麼阿德勒會認為我們擁有開創命運的能力呢?」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要不要下雨,但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撐傘」。
小時候我爸也和我分享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如果人生是一場撲克牌局,我們無法決定我們拿到什麼牌,但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如何出牌。」
如何看到我們擁有的?我們可以掌控的?而不是一直看到我們沒有的、無法掌控的,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目的論:朝向虛構特定的目標
我們經常邀請學生思考「行為的目的」,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多數時候的行為目的,是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刻在我們的生命風格裡,一旦我們沒有覺察,行為目的就像是自動駕駛般讓我們產生某些自動化的行動。
因此我們也帶領學生一起練習「正念 Mindfulness」,增加自我覺察的能力,並且協助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尋找行為目的的可能性。
再更進一步的,我們會邀請學生鬆動自己根深蒂固的生命風格,調整虛構目標,人生自此不同。
整體論:身心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不會以單一行為來判斷孩子,而是需要瞭解孩子的過去,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因為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也經常和學生分享:「不要只用說的,更重要的是行動」,許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並不一致,這也是我們不習慣整體的和自己相處。
主觀認知論:來自個人主觀的認知
每個人都像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我所認為的善,或許正是你認為的惡。
從阿德勒的主觀認知論,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進而換位思考,不再強加自己的觀點在他人身上,而更能有同理心去猜測或感受對方的立場。
人際關係論:源於存在對象的行動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人無法離群索居,因此我們的所做所為,基本上都是為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得到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
在潛意識當中,我們甚至有「指定對象」,在同樣的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我們就會有不同的反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社會情懷:歸屬信任貢獻的群體
我很喜歡日本的阿德勒書籍經常提到的「共同體感覺」,它的相反是「自我中心」,然而現代社會往往讓我們愈來愈自我中心化,而失去了對於共同生活的人事物的關心、體貼、付出。
我們只在問對方可以給我什麼,卻忽略了自己也是有能力可以貢獻給對方。
而當我們無法信任他人的時候,我們也就很難獲得歸屬感了。
如何在家庭這個小型的「共同體」當中,發揮彼此的貢獻度、增進彼此的信任感,讓親子、夫妻在家庭中得到歸屬,是我們這個世代的重要課題呀!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