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可能非學校|實踐阿德勒,裝備自信勇氣

2020.08.01  by林靖軒 (親子天下專特刊34期)|2020親子天下實驗教育專刊

「沒有你的孩子、沒有我的孩子、只有我們的孩子。」在可能非學校裡,老師會交給孩子「自立的八把鑰匙」,開啟「共好的四把鎖」,用阿德勒心理學實踐適性教育,帶孩子認識自己,找到貢獻價值。

一進到可能非學校的教室裡頭,孩子們不分年級,四人一桌,人手帶著一本專屬自己的私房筆記,時而相互討論,時而記下重點。前方大螢幕播放人體器官圖示,這堂青春課,由人稱「綠豆粉圓爸」的趙介亭,為好奇的青少年們解惑。

趙介亭在社群平台上經營粉絲團,每天舉辦線上讀書會分享教養心法,推廣阿德勒勇氣心理學已將近六年,累積萬人粉絲。同時,他也有另個身分——可能非學校實驗教育團體創辦人。

做為規模不大的實驗教育團體,創辦於二○一四年的可能非學校,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現在的規模約收二十四位孩子,年齡介於七至十五歲。由三位老師帶領,依照年級混齡分成小學(一至三年級)、中學(四至六年級)、創學(七至九年級)三個班群,共享新北市板橋區辦公大樓內約四十坪的空間。這裡的教育理念,比起學習知識,更著重人格養成。

在課程中,老師會交給孩子「自立的八把鑰匙」:自主當責、自律常規、自省需求、自覺感受、自信勇氣、自愛身心、自由真誠、自在一致;去開啟「共好的四把鎖」:悅納自己、信任彼此、貢獻團體、熱愛學習。

以孩子為主體的適性教育 

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前,趙介亭曾是權威教養的父親,不知道如何帶領孩子,直接把小時候被打罵的教養方式拿出來套用,沒想到孩子反彈愈來愈大,也讓他受挫。直到朋友介紹《孩子的挑戰》和阿德勒心理學給他,才漸漸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讓他一改教養觀點。

什麼樣的原因,讓趙介亭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之後走向辦學?為了想要有更多的時間,細緻陪伴自家孩子,他毅然決然從宜蘭搬回自己從小長大的台北,幫孩子轉出公辦民營實驗學校,手把手創辦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可能非學校,實現以孩子為主體的適性教育。

「阿德勒影響我最深的一段話是,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孩子的耳朵去聽、孩子的心去感受。」他認為身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首重回到孩子主體性,希望透過辦學鼓勵孩子表達想法、培養自信,找到貢獻自己的價值。 第2/2頁

在可能非學校課堂,常見孩子間互動,趙介亭也經常與孩子對話。民主哲學課思辨過程,他會和孩子分組討論「什麼是價值觀?」「為什麼要選舉?」每學期為期一週的行動學習遊學週,也是建立孩子自立、共好的核心課程。遊學地點選定之後,不同年級孩子分工合作,規劃行程、訂住宿、安排交通一手包辦。在遊學過程,孩子必須獨立照顧自己和小組夥伴,遇到衝突得想辦法凝聚共識,人際互動也展露無遺。

從自立到共好的自我價值 

這些從自身、性格出發的學習,可能非學校不利用分數評量,而是用孩子的「學力日記」,記錄成長的歷程檔案。每天上學後和放學前,孩子們根據自己在家和上學的狀態,評估想要挑戰的目標。例如:藉由查找遊學的地點資訊,讓自己保持熱愛學習的好奇心,再透過整天的學習,檢視成果達成。透過不斷的反思和目標設定,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優勢,從反省中進步。

趙介亭比喻人際互動像互相牽引的星系。人格在正中心,由內而外影響親子關係、孩子情緒和人際,最後才拓展到「學習」層面。對可能非學校來說,先育而後教,了解和傾聽孩子、家庭的內在需求,是不變關鍵。於是也發展出一學期一次的親師生三方面會談,和每天放學前的「窩窩心」時間。

每天放學前的二十分鐘,孩子們和老師圍圈席地而坐,帶著學力日記,分享心得感想。同學們互相聆聽,老師也一一給予回饋。根據孩子行為,確切描述值得鼓勵之處,更能讓孩子肯定自己。家長黃麒芳在家也會和自己四年級和九年級的兩位孩子窩窩心,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重視的關注和愛,更能增進家庭關係溫度。

回到可能非學校辦學初衷和期待發揮的影響力,趙介亭用自立、當責、共好三個要素,做為適應當代和未來社會生活的期許。成為自己的主人,照顧好自己、了解自己的定位、與他人良好互動,在強調互助合作的世代,許孩子一個充滿自信、勇氣、無限可能的未來。

小檔案|可能非學校

  •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團體
  • 教育理念/阿德勒心理學
  • 學期制度/一年二學季四學期
  • 涵蓋年段/國小、國中 
  • 費用/一年約15萬元
  • 入學條件/面談學生與家長,安排學生試讀,讓家長參加相關研習活動
  • 成立時間/2014年
  •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台南市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