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介亭—綠豆爸
「我只是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要他早點睡覺,他竟然回嘴『不要管我』耶!」
「我只是在意孩子有沒有負責任,要他趕快把功課寫完,他竟然嫌我煩!」
「我只是在意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想要關心他,問他今天過得好不好,他竟然房門一關繼續滑他的手機!」
類似的無奈與無助感,是否也出現在你身上呢?
過去要在青春期才會迎來的「叛逆」,是否在小學三、四年級就提早開始了呢?
與許多父母對話之後,不難發現,認真教養的父母會在意孩子許多面向的言行舉止、生活大小事。
然而當孩子用冷言冷語、置之不理、當耳邊風的方式回應時,也就讓在意孩子的父母很受傷,進而觸發了我們的「戰、逃」反應—「戰」:你那什麼態度!我是關心你才會跟你說!「逃」:心裡默默掉淚⋯⋯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父母在意的是孩子。但若我們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重視的是父母自己」。
因此如果孩子的行為目標,是從「權力鬥爭」或「破壞報復」來滿足歸屬感,那麼父母愈在意的,孩子反而愈容易反著做。
此時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試著「關閉自動駕駛」的戰逃反應,改以「人類智慧」的方式來教養:「重視孩子在意的」。
孩子在意的事情很多,我們可以歸納為:①安全感、②歸屬感、③價值感。
安全感
- 明確且穩定的界線
「可以就可以、不行就不行」,界線不會隨父母心情起伏,讓孩子不需要花心力來試探或猜測,更不需要乞求或拜託。
界線會隨著孩子能力的成長,而愈來愈寬廣,也要陪伴孩子練習為自己立界線,做好自主獨立的準備。 - 滿足孩子的真實需要
當孩子有身體的生理需要、心理的安全需要時,父母可以給予滿足,這一點是「安全依附」很重要的一環。
只是父母要先能釐清哪些是「真實需要」?哪些只是孩子的「想要」?透過《正言溝通卡》的需要牌卡,可以和孩子進行對話。 - 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和避風港
允許和包容孩子犯錯,因為唯有犯錯才能累積經驗進而成長。
如果我們會因為孩子犯錯而處罰他,孩子就不敢在我們面前犯錯,但是誰能不犯錯呢?於是孩子反而會躲開我們的目光和關心,不敢讓我們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或行為了。
歸屬感
-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家庭任何與孩子有關的事項,都可以邀請孩子參與並且發表意見,只要沒有太過窒礙難行,甚至採用孩子的想法都是可以的。
許多父母不好意思在孩子面前討論和家庭有關的事項,以為這樣的做法是保護孩子,卻反而會讓孩子和家庭產生疏離感。 - 和孩子一起做家事
所謂的家事,是「全家人的事」,環境打掃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像是用餐地點的選擇、家庭旅遊的安排、空間規畫和設計,都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而不是由父母直接決定或行動。
當孩子不願意做家事,其實反映出的就是孩子對家庭的疏離感,反正長期以來「事不關己」,當然不會有任何感激或感動啦! - 創造親子共同話題和喜好
有時觀察到親子大眼瞪小眼、彼此無話可說,只好拿出手機裝忙,真的覺得很可惜。
從小創造親子的共同話題,父母用「回映式傾聽」和孩子對話,暢聊孩子的興趣、生活、偶像⋯,父母不評論、不批判,而是展現好奇心。
也要和孩子共同找尋可以一起做、彼此都喜歡的事情,這些喜好可以隨著年齡不同而改變,讓親子在一起充滿著喜悅和豐富感!
價值感
- 隨著孩子成長適時地賦權和賦能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生活,為人父母的我們,最重要的職責不是幫孩子做好生活的一切大小事,而是適時地賦予孩子權力和能力,讓孩子從小在我們的陪伴來面對生活的挑戰,即使犯錯,因為有我們給予安全感和歸屬感,孩子就會有勇氣「再試一下」,能力也就是在一次次的修正當中累積和成長。 - 發展優勢而不是強化劣勢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優勢、強項、天賦,教育和教養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有機會、時間和資源來發展優勢,讓自己在「我是好的」基礎上更好的成為自己。
然而主流的教育思維,仍然是「補習教育」,也就是孩子的劣勢、弱點、不足在哪裡,就要花大量的時間「補」哪裡,反而造成孩子在「我是爛的」基礎上更加喪失自信和自尊。 - 支持、鼓勵和肯定孩子
英文的勇氣是Courage,而英文的鼓勵是Encourage,所謂的鼓勵,正是「賦予勇氣」的行動。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自然會面臨到生活的各種挑戰,此時若有父母的支持、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產生內在的勇氣去面對生活,對自我的價值感也會隨之提升。
孩子重視的不是禮物,而是內在需要的滿足
現代的孩子在物質上的滿足,相較於我們小時候,是倍數的成長,然而卻有很多的孩子感受不到「滿足感」,於是藉由對自己殘酷、傷害自己,來強迫父母給予自己關注。
我相信當孩子在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都能夠得到滿足時,他們才能夠開始「在意自己」,開始對自己仁慈、溫柔、照顧。
到了這一刻,父母所重視的,也就是孩子所重視的,而彼此也就能夠擁有共好的親子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