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隨著科技創新匯流,規則不斷被打破早已成常態,面對充滿未知的明天,大學該怎麼教?頂尖人才怎麼學?過去的教改,總是從專家建議、制度面著手,而這一次,臺大以學習者為中心,期望打造更多創新的學習模組,鬆綁學制、系所的限制,推動更多創新學習,期許培養更多勇敢跨界、有開創性的未來人才!讓大學生能有更多探索自我、發掘興趣的機會,將傳統的「學歷」,轉化成「學力」!
https://event.cw.com.tw/2020futurentu/

✅宸:這個活動只有半天,但我有學到很多東西,像是未來大學該有的樣子,透過別人的分享,我感到很欣賞,因為我發現他們遇到了困難,卻還是繼續學習,我也更了解現在的大學和未來的大學的差別。
在活動開始前,我們思考了「為何要來這個活動」:我覺得是因為大學也有可能是我們會經歷的,而且上完大學就會進入社會工作,所以大學會跟整個社會有很大的關係。
在中場休息的時候,我發現未來大學跟我們很像,例如會有一些個人任務,然後在一起討論、會有不同面向的探索、注重學「力」等,我覺得這個活動很豐富,也聽到了別人的意見,讓我更了解教育可以怎麼做。

✅宇:在這一百年內,從車子到房子、從3C到AI,有些演變頗大;有些無中生有,但教育這件事卻沒有多大的改變,自從有教育以來,大多數的教育都是一人在上萬人在下,一個老師說、其他同學聽,但都過那麼久了,為什麼不換個教育模式呢?為什麼教育跟不上時代呢?
「未來大學」要讓我們學會學習、學會自己想學會,我們不該在用幾百年前的視野看現在的社會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如果在未來每3~5年就得換一個工作,尤其是在這個機器人時代,現在的教育模式會把未來人餓死,這點很可怕,因為我們誰都不希望落到這種下場。
所以我們要換一個方式,既然google已經能告訴我們所有知識,那我們為何還要拼記憶力呢,而google查詢不到的,就是學生自己的創意,所以讓學生學他想學;讓學生做他想做,讓年輕人成為自己,不然在未來,我們也只會變成有心臟的機器人而已。

✅齡:今天上午我們來到了臺大,參加「未來大學·開創未來」的高峰會,雖然只有短短半天,但我學到蠻多的,一開始老師要我們回答,他為什麼邀請我們來參加這個高峰會?於是我回答:「我覺得是為了讓我了解大學其實也可以有不同的型態,知道現在學校有做到的是什麼,有哪些相似性」。
首先他們先邀請4位學生來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對未來大學的嚮往,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謝璿的介紹,我覺得挺酷的,因為她說剛開始進哲學系,自己根本不了解為什麼要進入這裡,直到後來她運用專案式學習,參加各種社團、實習,得到一個啟發,後來她把哲學帶入生活,聽完這個,我覺得很酷吧!
之後發現原來他跟我們學校有很多相似性,像是認為要注重學「力」,而不是一張沒什麼用的學歷,除此之外還有他們提出的三個願景,我們學校也有做到,分別是:自我實踐能力、群體智慧累積以及社會共同意識。

✅熙:各位學生們,你們往往想著好好讀書考上好高中好大學,卻往往沒有想過「考上了要幹嘛?」。
而我認為本次活動便是要讓大家對於未來可能有的的大學型態有基本的認識,學習將硬梆梆的「學歷」轉化為真正屬於自己的「學力」。
群體智慧累積、自我實現能力、社會共同意識等團隊能力,我認為我們可能非學校都在專案中實踐了,而互相信任也是我們的常態,我們在學習中也都把目標放在學力而非學歷,而且「觀察、提問、假設、驗證、解決」的流程在之前的專案課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模式。
這次活動後讓我對未來的學校模式感到很期待,希望這些發表的想法可以真正的時間在大學。

✅媗:今天,我們來到了台大,參加了未來大學的活動,我覺得我們要來這個活動是因為我覺得是讓我們瞭解大學,瞭解未來大學的發展,我覺得和可能非學校有做到的是注重學力,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同面向的探索,自主引導,學習主導權。
在這個活動當中有一些人分享,他把所有講者以及聽的人稱作「班」,有一些班長之類的稱呼,這讓我覺得很有趣。裡面也提到了一點就是校友保固,意思就是說讓校友可以想回來學習就回來學習,無時無刻都可以,這讓我覺得很欽佩也很重要,因為本來人就是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很喜歡。

✅瑜:今天我來到台灣第一大學,台灣大學參加未來大學高峰會的演講,這次的演講是從9:00到12:00,中間有一段時間是中場休息,演講者還說,校長有出錢給大家買點心呢。
在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一共有四個台大的畢業生為我們介紹自己的故事,每個人分別都是不同的科系,首先是謝璿小姐,他是哲學系的學生,據他所說,他剛考上台大的時候,覺得大家都好厲害,自己的成績完全跟不上大家,漸漸的,他覺得自己有「冒牌者症候群」簡單來說,以謝同學的狀況舉例,他就會覺得:「我是不是僥倖考上台大的,不然為什麼成績完全跟不上大家…..
直到後來謝璿小姐自己花時間去看了很多展覽、自己學習之後,才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我聽完她的分享之後,我覺得他說的很好,而且也很清楚。
接下來直接介紹醫學系的同學,這個同學和我們說:「其實身為醫師,除了醫學之外,還要學習社會學和其他科系等等的,為了在病人死亡的時候能坦然面對,並好好安慰家屬,所以必須學習這些,後來,他們在肺炎疫情開始後,對疫情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也得到了陳時中部長的認可,他們進行的研究是:關於,讓沒有檢疫設備的國家有設備能檢疫。我聽完他的分享之後,我覺得,他真是太厲害了!能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就得到陳部長的表揚,超厲害的。
這次的演講中他提到了對於未來大學的一些計畫,其中三個主要的分別是:
空白學程:字面意思,也就是讓學生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想要學習的事物。
校友加固計劃:讓校友隨時能返校學習充電,同時也能賺取學分,不論畢業多久都可以,而且台大還推出了「校友三倍卷」,可以用來換學分。
流浪學習計畫:讓學生自己去校外學習,同時也讓老師和教授有休息的時間。
這三個計畫我都覺得很不錯,有為所有人都做考量,很好的想法。我覺得台大提出的這三個計畫很好,而且也不會太難達成。台大的未來大學有三個希望朝向的目標,就是:
1.提升自我實踐能力
2.促進群體智慧累積
3.建立共同社會意識
和可能非學校很像呢,我這麼覺得。

✅皙:可能我們一直都覺得,要努力讀書,才能考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出社會後才有好的工作可以做。
但是其實在考到好的大學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選什麼科系,而今天聽到了許多專業人士(過來人)的分享,其實可以多探索,尋找更多的可能性,就是所謂的跨領域人才,但主要還是要行動,假如只有空想是沒用的。
在學校是老師教學生,但在未來大學,是用共學的方式學習,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學習態度。
像是現在的社會中,40幾歲的人和10幾歲的人的想法會不一樣,有位老師就分享,他們的創意總監是2001年出生的學生,因為有可能40幾歲的人做出來的東西比較「古板」,而年輕人提供意見後,會讓這個東西的市場更廣,跟上潮流。
我聽完後其實有些驚訝,因為以前還是覺得是不是一定要有學歷才能做好工作,但現在是真的知道,我們要讓自己更有能力,變成所謂的人才,接案子來工作。

✅涵:社會上大多數大人都告訴小孩學歷很重要,要考上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學,但是有許多人辛辛苦苦的上完大學,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工作。
今天我們來到台灣大學,參與未來大學高峰會,未來的大學有三個願景:①群體智慧的累積②提升自我實現能力③社會共同意識,希望讓「學力」大於「學歷」,重視學生的領域專長,並且改變教學模式,從以往的「教學知識」改為「教學生學習的方法」。
今天在聽演講的過程當中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因為其實我在來參加這個活動之前沒有很了解大學在幹嘛,只知到考上大學很難而已,雖然不確定未來有沒有要上大學,但今天聽到未來大學的計劃,我覺得很開心,因為身為自學生的我也有可能可以考上大學。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