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課: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可能創學-2020冬學

記錄:趙介亭—綠豆爸

今天和可能非學校的師生,一起參訪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進到北師美術館之前,千萬不要錯過了位於門口左側的馬賽克拼貼作品。

顏水龍《熱帶魚》,1973,馬賽克拼貼

這是顏水龍在1973年,受電光牌衛浴公司委託的創作,原本位於電光牌武昌街門市,但在拆遷時毁損。幸好經過顏水龍學生林俊成與李億勳的修復,讓我們得以看見作品的風采。

「生活即美學」,當年在衛浴設備流行的馬賽克拼貼,成為《熱帶魚》的創作素材,色彩鮮艷的馬賽克磚,拼出了熱帶魚和珊瑚礁;而淺藍色與綠色的磚塊,則交織出了海洋。在作品前逗留,彷彿身處海洋般清涼。

導覽老師表示,在策展時原本想要將作品在室內展出,但重達400公斤的熱帶魚,實在無法以人力搬運,最後不得已選擇放在室外。不過我倒是很喜歡作品陳設的位置,和北教大紅色的磚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呢!

來到二樓,會看到如城牆般的拱門,在第一座門口聆聽導覽時,才驚訝地發現《少女》就在第三道門後靜靜地等著我。

《少女》的創作者黃土水,在1922年寫下: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

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完全毁滅以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黃火水,〈出生於臺灣〉,1922

我很久沒有因為藝術品而感動了,這回因為在觀展之前,透過「藝術很有事」的兩部記錄片,瞭解當中幾項作品的來龍去脈,也因此見到這座《少女》時,就像是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重逢一樣,不禁熱淚盈眶。

的確如黃土水所言,因此這些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藝術家也彷彿重生般,透過作品和我們觀眾對話著。

因為和學生共讀《陳澄波密碼》,讓我認識了許多在求學時期不知道的台灣和日本畫家,而最令我佩服的,莫過於石川欽一郎!

每次看到石川欽一郎的畫作,我腦海中都會浮現葛仲珊的歌詞:

我不是你偶像

我是你偶像的偶像

葛仲珊,《皇后區的皇后》

因為石川是眾多台灣畫家的老師,包括倪蔣懷、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橫、陳英聲、郭柏川、李梅樹、李澤藩、李石樵、藍蔭鼎⋯⋯等,真是讓我太欽佩了,我也期待自己能成為育人無數的老師呀!

石川欽一郎《河畔》,1927,油彩、畫布,116.5×90.5cm,阿波羅畫廊收藏

這幅油畫作品《河畔》,是1927年舉辦的首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石川欽一郎的參展作品。不過隨著日本戰敗,這幅作品一度下落成謎。

原來當年《河畔》曾經流落街頭被賤價抛售,一位周姓醫師將它買了下來,掛在自己的醫院牆上,然而在醫師過世後,沒有人知道這幅作品的作者是誰,直到醫師女兒看到介紹石川作品的書籍時,才發現原來父親一直珍藏著呀!

石川的畫作一直給我一種很輕鬆、心曠神怡的感受,總能隨著畫作置身於現場。

相較於石川欽一郎的畫作讓我覺得放鬆,陳植棋的畫作總是能夠立即捕捉我的目光,展場中的《淡水風景》是我很喜歡的作品,無論是顏色、構圖、光影,都讓我印象深刻,很想要走一趟淡水老街呢!

陳植棋,《淡水風景》,1925-1930,油彩、畫布,73.0×91.0cm,家屬收藏

陳植棋的生命雖然只有26年,卻如他的作品一樣精彩,在維基百科的介紹:

1921年畢業於南港公學校後,進入台北師範學校(現‧臺北市立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4年因學潮而遭退學處分。受石川老師鼓勵,進入東京美術學校。1928年以《台灣風景》入選第9回帝展。1930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同年以《淡水風景》入選第11回帝展。被《台灣日日新報》譽為天才青年畫家。1931年4月13日上午11時15分因過度操勞,胸膜炎併發腦膜炎,英年早逝,同年在台北之西本願寺舉辦追悼會。名言「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才是永遠」。

透過導覽老師的說明,才理解當年除了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平均壽命大約只有40歲之外,藝術家為了生活、課業和創,常常蠟燭多頭燒,一不留意就生病了。

陳澄波《東臺灣臨海道路》,1930,油彩、畫布,69.5×130.5cm,山口縣防府市收藏

因為《陳澄波密碼》而讓我認識眾多畫家,自然也非常欣賞陳澄波的作品。這幅《東臺灣臨海道路》是陳澄波受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創作,也曾一度消失,失蹤了85年之後才在日本防府市現身。這次展覽是畫作的首次回台,成為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

最後想要分享的,是我初次認識的藝術家:呂鐵州。這幅《鹿圖》是少數呂鐵州的動物作品。來到展場,一定要近距離觀察作品,會發現每頭鹿身上的細毛,以及構樹樹葉的紋路,都是如此細膩,讓這幅畫作裡的生物活靈活現。

呂鐵州《鹿圖》,c.1933,膠彩、紙,145.0×231.0cm,私人收藏

北師美術館本次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非常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來觀展,相信會和我一樣,深深地被畫家們的作品與精神感動著!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