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擁有自我主張/課題分離/人際相處法則|可能創學-2020冬學W6D2

✅皙:今天的讀書會的第一個章節是「擁有自我主張」,像我在別人對我有要求時就會很難拒絕別人,但千萬不能這樣,該拒絕的時候就應該要說,不然可能會被當成工具人。

接著是課題分離,像我就是比較常介入別人的課題的人,這種人也比較容易讓別人介入自己的課題,不需要把別人的不悅或焦躁當成自己的責任。

我來舉個例子好了,像是別人可能不會使用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就會說:「你去做你的事好了,我來幫你啦。」但其實這不是我應該要做的事。像是我的家人在吵架時,我就自己換個空間,不參與其中,就是課題分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常會有些糾葛,但有些是因為有了「基本謬誤」(以偏概全)而導致的。人際關係良好、普通、惡劣的朋友大約是2:6:2,我們只要和那些普通及良好的人一起互動就好。

✅熙:這次的讀書會講到了「課題分離」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法則」,先講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現在許多人做不到的事,這些人往往會把「對方的課題」當成「自己或共同的課題」,然後粗暴的踏入他人的界線,亂搞一通,再說這叫熱心助人。在幫助他人前,請確保自己做的是在彼此的共同課題之中的事。我分別舉一個例子。

第一個,當家裡有人一邊哭一邊在地上打滾一邊摔東西時,就轉移自己的空間,避免踏入他自己解決情緒的課題。而干涉他人課題的例子就像是明明應該要自己整理行李,但是家人卻突然幫忙,問都沒問過我需不需要,這就是介入他人課題。

而第二點「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法則」,一個團體之中,必定會有你很合得來的人,也有關係普通的,也會有不喜歡,關係很差的,而這三者的比例大約是2:6:2,所以不需要去追求讓所有人都變成很喜歡自己,或是強迫自己喜歡和某個人相處,一些只要遵從本心即可。

✅媗:今天的讀書會是在說擁有自我主張、課題分離以及如何解決人際關係的糾葛,先從擁有自我主張開始,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想要討好別人,也容易覺得會被別人討厭,在這時,就要有自我主張,要把被別人討厭的想法刪除掉。

再來是課題分離,要區分為自己的課題以及別人的課題,這樣彼此就不用感情用事,也有分共同的課題,共同的課題的條件包括自己因為對方而覺得困擾和自己有事要和對方商量,不然就分為自己的課題或對方的課題,這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難,要慢慢練習。

我有做到的課題分離是在有人在討論事情,我就有去做自己的事,沒有干擾他們。我沒有做到的是在家的時候,有人在問某件事情,但不是在問我,我就回答了,這就屬於別人的課題。

✅宇:「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主人」這句話看似容易,但實際執行卻是如此的困難,因為當我們採取非主張、被動式行動時,我們都抱持者「不想要被討厭、想要受人喜愛」的想法,就是讓我們跟「被討厭的勇氣」越來越遠,這種人際關係的糾葛,就會讓大家都不舒服、不自由。

而如果想解開人際關係的糾葛,我們就要練習課題分離,當我們發現一個課題時,去覺察「是誰要負責起這個課題」,如果要負責的是你,那你就要負責好這個課題,也不要讓其他人輕易介入你的課題;那如果要負責的不是你,那你就以「關心但不介入」、「同理但不批評」的角度,尊重那位要負責的人的決定。

當然,這一切說來容易,但若要實踐在生活中,可就沒有那簡單了。我自己給我的課題分離指數是4,滿分是10,原因是,我知道我有課題分離的能力(,應該講說所有人都有),好比我不會去在意別人記錄的豐富量,因為,只要他覺得是好的,那就是好的,最後要負責的人是他,而不是我;然而大多數的時候,我卻會介入他人的課題,像是幫別人算錢,這可能是出自好意,但卻會剝奪他人的能力。

✅瑜:今天的讀書會中,我們說到了,如何用「課題分離」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那之前的內容說到,嬰兒型的人和取悅者型的人都會在被別人要求的時候,很難對對方說不,比如說,你的朋友以自己有事為理由,要求你幫他完成工作,你身為嬰兒型的明明也有事,但是朋友和你說:「你不幫我就不是朋友了」,因為這句話而無法拒絕。

除了這個例子以外,是這兩種類型的人也會因為朋友同事或家人的不高興而怪罪自己,也就是在爸爸不高興的時候想著:「啊,是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才讓爸爸生氣?」等,書中提到的,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再是上述的這樣,上面寫著,你要能夠爽快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把:「我這樣會讓人討厭」、「可能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想法一刀兩斷,書中的最後一句提到,就算你拒絕他的要求,對方的傷害也沒有你想像的大,因此,你要成為你人生中的主角,而不是當認人使喚的工具人。

接下來是最剛開始的「課題分離」,常常有人學了課題分離之後,就會以為是要對對方冷漠,比如說,在快吵起來的時候忽然變得冷漠,完全不理對方,然後把自己心中的情緒壓抑起來,老師說,那樣也只是忍耐,如果一直忍下去,之後有一天也會爆出來的,所以課題分離並不是忍耐,而是要先將這個問題分為自己和他人的,然後再找出共同課題。

舉個例子,今天媽媽回家的時候發現自己交代孩子要完成的工作沒有完成,媽媽這時候,以一般家長的角度來說,就會大罵:「你怎麼還沒完成我要你做的是!?」,如果是以課題分離的角度,媽媽會先思考:「我請小孩完成任務是我的事,小孩沒完成是他的事,接下來….沒有共同課題」,所有我要解決請小孩完成任務的課題,小孩要解決自己為何沒完成任務,這樣才能和平的解決問題。

再來我要舉自己的例子,我昨晚的時候媽媽讓我幫忙她把湯熱好,媽媽說,只要湯有稍微冒泡就好,我回他好,後來媽媽來看的時候,媽媽和我說,不是這樣啊,湯已經好了,我不是說只要稍微冒泡就好嗎!?,這時候我應該要思考,我自己的問題是:直接把媽媽的「稍微冒泡」理解成像是煮滾了那樣的冒泡,而媽媽的課題則是沒有準確說明到底是什麼樣的「稍微冒泡」。

✅齡:這次我們讀書會談了三個章節,這些章節其實都很重要,但對我們來說講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卻非常難。

第一:「擁有自我主張」

很多時候我們會怕被別人討厭,所以他們提的很多要求,就算不喜歡也都照單全收,只要對方露出滿意的笑容,你就覺得自己做的太好了,這樣做就大錯特錯,要「擁有自我主張」,你就要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拒絕他人的要求,向對方提出請求時,也務必把「可能會惹人厭」或「可能給別人帶來麻煩」這種自我干擾的想法一刀兩斷。

擁有自我主張的三項要點:
一、就算你拒絕對方的要求,對方所受的傷害也沒你想像的那麼大,因為說不定本來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二、與其在職場或朋友之間當「工具人」,不如成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的人
三、你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毋須遵從和依附他人過日子。

第二:「課題分離」

說到課題分離,聽起來可能很簡單,其實非常困難,課題分離並不是不管他,這兩者還是有差別,要如何找到共同課題,有些事原本是個人課題,但當你詢問別人有沒有需要幫助,當他表示需要,這件事就會是你們的共同課題。

共同課題有兩個條件:
一、自己或對方有事要和另一方商量、請託。
二、自己因為對方覺得困擾

我就舉舉我生活中有課題分離/沒有課題分離的例子吧!

當家裡有人心情不好,就避免在他面前出現,轉到一個不會影響他的地方。
當看到弟弟成績考不好,就想要幫他補習,但他明明就不需要,自己卻要這樣做。
常常我們都會做第二個,因為比較簡單,想要找成就感,以後要努力做做第一個,這樣才可以活得更像自己。

第三:「如何解決人際關係的糾葛」

我們不可能和每個人都保持良好關係,也不可能跟所有人都合不來,歷史上找不到任何一個人能獲得所有人喜愛,同樣的,也沒有任何人遭受所有人厭惡,很多時候我們都幻想自己是受眾人喜愛,自以為遭到大家厭惡,這只不過是一種錯覺,只有把這樣準則放在心上,相信你的人際關係會更佳舒服愉快。

✅涵:今天早上的讀書會我們延續上次的主題「自我主張」,很多的青少年都常常採取非主張式的行動,因為會過於在乎他人的眼光,而產生了一些自我干擾的想法,所以無法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或是拒絕別人的要求。

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採取非主張式行動,我觀察到自己大部分是在長輩或者比較有能力的人面前才會採取非主張式的行動,在長輩面前是因為他們比較在乎禮節,而且我比較容易受到氣氛的影響,有時候會因為不想破壞氣氛所以選擇不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有能力的人面前我不知道是因為比較沒有自信還是怎樣,有些時候會採取非主張式的行動,但我覺得採取主張式行動的時候自己會比較開心,也比較有自信!

接下來我們認識了「課題分離」,在人際關係中的糾葛通常都可以用課題分離在解決,只要思考這個課題是誰的責任,就可以把他區分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就不會感情用事也可以清楚的知道該如何面對課題,雙方也不用因為介入、被介入而爭吵,但在亞洲人的文化當中常常會以不平等的方式介入他人的課題,剝奪他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對方變得更加依賴,所以我們更需要加倍努力的建立課題分離的習慣!

當然!在人際關係中也會有共同的課題,共同的課題就是自己或對方感到困擾,或是雙方要共同承擔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事先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當對方表示不需要協助那我們就不該介入,如果對方需要幫忙的話那就可以協商如何解決問題!

最後我們進行自我評分,我給自己打5分,因為我有時候可以很明確的做到課題分離,但有時候又做不到,像是有時候可以清楚拒絕他人的要求,但有些時候會因為各種奇怪的原因而介入他人的課題,我覺得自己真的很需要多加練習課題分離呢!

✅宸:今天我們看了三個章節,第一個是「如何擁有自我主張」,前面有講過的「嬰兒型」或「取悅者型」的人,大多會採取非主張式行動,不想被討厭,因此很難說不,如果別人有不悅的表情,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我自己以前也做過這些事,其實這樣很累,有可能把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事,當成自己的問題,而且因為難以拒絕別人,所以有任何事都會找你,也會讓自己無法負擔。

再來是第五章「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要分割自己與他人,但又不能完全不管,必須找到中間的平衡,像上一段所寫的,如果把別人的課題都當成自己的,就會無法負擔,所以課題分離是很重要的,但到底如何做到,第一步是先區分這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再來,才可以解決「共同課題」,共同課題就是:1有事要和對方商量、2自己因對方而困擾、如果有事先詢問「有什麼可以幫忙?」原本是對方的課題,如果對方同意的話,就會變成共同課題了。

今天的最後一章,要講的是「人際關係的糾葛」,通常「關係良好、普通、惡劣」的比例是2:6:2,也就是關係良好的會和關係惡劣的人差不多多,所以不會有「所有人都不喜歡我」這種錯覺或「所有人都喜歡我」這種幻想,也不用刻意讓大家都喜歡或都討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