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讀了《成為天才或在家拒學,或許只有一線之隔(上)》這篇文章 https://bit.ly/3hef3Dy
✅齡:看完《成為天才或在家拒學,或許只有一線之隔》這個文章,我感受到共鳴吧,可能是因為我是自學生,所以看到這篇文章,感覺格外親切,其中他有推薦一些延伸閱讀是:「唐鳳的自傳書籍」,以及一個日本作家寫的「拒學,不要搶救」,後來延伸出一張圖,這張圖是三個岔入口,其中一個是通往成為一個人的路程、另一個則是拒學繭居族、最後一個是少年監獄,為什麼是少年監獄呢?是因為作者觀察他媽帶學生的經驗,而選出的第三個路徑。
再來裡面講到,其實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不是所有學習模式都適合每個人,像其中他提到一位編舞家「吉莉安.林恩」,有兩部可能大家都很熟悉的音樂劇的舞蹈就是她編得:「貓 cat」「歌劇魅影」,小時候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學生,結果看了心理醫生後發現,她只是體覺學習者,但一般教育喜歡的是視覺學習,他恨不得你不要動,所以如果是聽覺學習或是體覺會比較辛苦,在一般學校可能待不下去。
最後是關於小孩能不能成人,就要靠家庭了,裡面講的成人,除了身體上的成人,最重要的還包括心理上的成人,可能很多家庭會用最傳統的方式教育孩子,但他沒想到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諧、幫助)和刺激(投入、自由),要慢慢從機械化時代進階到電子化再來是自動化,最後是現在的智能化,教育方式改變,你的孩子才會改變,這點要從家長做起,你如果是一個好榜樣,你的小孩才會更有勇氣去挑戰新的事物。
✅瑜:看完《成為天才或在家拒學,也許只有一線之隔》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共鳴、感動」,首先我覺得共鳴是因為,我自己就是自學生,看到文章中的分析後,我覺得它分析的很好,而且整個文章中還有參考了許多文章,並針對某篇文章進行撰寫,這樣的寫文章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容易閱讀,同時在一些比較難用言語表達和形容的部分,直接使用圖表輔助,讓我閱讀中,覺得非常易懂和方便。
同時,相比網路上就能看到的一堆「知識化」的內容,這篇文章也添加了許多作者本身的感受和看法,讓文章增加了許多「讓人感同身受」的部分,其中也提到了一位編舞家「吉莉安·林恩」,他是大家熟知的「貓cat」和「歌劇魅影」的編舞者,它在小時候被認為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但是看了心理醫生後,醫生才說,他是所謂的「體覺學習者」,必須用動的來學習,以舞蹈來說,就是要邊跳舞邊教,而不是單純坐著,然後用嘴巴說,作者將她的故事寫在文章中,讓人能更清楚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同時也能知道,其實不是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相同的。
✅涵:我覺得《成為天才或在家拒學,或許只有一線之隔》這篇文章很有趣,裡面主要是作者身為一位自學生所發現到的一些事情,在文章裡作者引用了許多書籍和真實故事,我覺得用這種方式表達想法比全部都是自己寫顯的更有說服力,也會引發好奇心,讓人想要繼續讀下去,那麼接下來就來講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吧!
首先要講一下這個文章分為,123的上篇以及45的下篇,我看的上篇裡面是比較多的理論,而下篇則是有比較多的實踐方式喔!
01「成為一個人之前所面臨的岔路口」
在這個篇章的一開作者就引用了《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以及《拒學,不要搶救》這兩本書,基本上就是在講述作者在讀這兩本書時的心得啦!但我沒有看過這兩本書所以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接下來有一個很有趣的圖表,從左則是小時候分岔成三條路,最上面的是成為一個人,另外兩個分別是拒學以及少年監獄,我覺得作者用這種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很有趣呢!
02「何為人?為什麼人會有所不同?」
在這個段落的一開始作者就用淺灰色的字體告訴我們他的想法,我很同意他的想法,但我覺得人這個復雜的生物,應該不是這樣簡單幾句話能定義的,但說實話我目前也想不到有什麼可以補充的啦!
03 「成為人,過程背後的問題複雜性」
作者把這個篇章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個人身心層面、家庭互動層面和社會與教育結構層面,在這三個主題作者都有提出真實的案例,也有放了很多圖表讓人更好理解。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這篇文章使我重新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我也很推薦大家去看看這篇文章喔!
✅宸:共讀完這篇文章,我有一些想法:
1.這篇文章有很多的延伸閱讀,我覺得還不錯,因為文章長度有限,每個部分都有可以探索的空間,所以,這篇文章的廣,搭配延伸閱讀的深度,是很完整的。
2.文章中有真實的故事,能夠更快理解內容。
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滿推薦這篇文章的,也可以去看延伸閱讀。
我很認同「成為天才或在家拒學只有一線之隔」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自學,但是自學能夠更快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當然,如果是為了「不要」去學校而自學,那或許就是拒學了。
✅皙:這篇文章有很多真實的例子或故事,看了之後覺得非常精彩,像我最有印象的故事就是編舞家「吉莉安·林恩」的,而且文章的用字遣詞也很容易理解,這樣的方式感覺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而且除了自己的文章,也有許多延伸閱讀可以讓讀者瀏覽更廣泛的訊息。
文中比較特別的是有圖表輔助,讓我能夠更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很不錯。
✅熙:我認為這篇文章我最喜歡的就是作者並不只是用單薄的單方面論述,作者有透過自身經驗和偉人的例子,讓說服更有力。而裡面出現的各種圖片的輔助,也讓文字更有效的被吸收。
講講內容好了,我個人最有共鳴的一點是「我們為何要去學校學習在網路上花不到幾毫秒就能查詢到的資料?而且還是連續10年以上!」,我不會說什麼現在的傳統教育是社會的腐敗或人性的扭曲這些話,我只是想問:「如果除去知識層面,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有兩個,第一個是「學力」,學力,指的是學習的能力,這和彈鋼琴或打籃球一樣,都是一種技術,現在學生更需要的是判別資訊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自發性。
而另一個答案則是「人際關係」,假設一個人從出生就和同儕隔離,只能和家人互動,直到成年就直接把他丟出去社會,這個人只會找不到工作,屢屢冒犯他人,最後淪落至乞討的命運。這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學校之所以是多人一同學習,除了節省師資之外,就是為了鍛鍊學生的人際能力,而這是我認為教育十分重要的兩點。
✅宇:嗯,當我們想要追尋自己的夢想、想要追尋自己是誰。無聊的制式化大人就會跳出來擾事:這邊學一學、那邊補一補,我們變得好像違章的建築,要用各種東西把我們補成一棟完整的房子,大人才會滿意,而當我們需要掌聲鼓勵,卻得到兩下響亮的耳光,把我打回現實,現實告訴我:「孩子,放棄你還沒放棄的所有事情;接受你還沒接受的所有東西。」
為什麼會這樣?
「自學錯了嗎?」、「不上學錯了嗎?」「為什麼大人都不了解我?」
在不去學校的這幾年,我懂了,原來大人不是討厭自學、原來老闆不是討厭學生,而是他們怕不公平。
或許「怕不公平」這個詞有點重,但請聽我娓娓道來,在以前的世界,大人被他們的大人要求國英數、做錯事或做不好事就要被打,他們覺得這樣有效,「因為大人自己也是被罵、被打大的」,但教育就跟科技一樣,100年前的製度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了,所以我們要向大人證明,自學也是一條路,甚至是一條更好的路。
✅媗:看完這篇文章,我自己也感同身受,裡面舉的一個例子之前有在書中看過,也覺得這篇文章寫的很好,很有感覺,裡面講的內容也是最近一直在談到,裡面也有一些延伸的連結,我覺得這樣也不錯,因為文章沒辦法寫到那麼長,所以也有其他文章的連結,雖然文章偏長,但內容控制的剛剛好,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