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這樣,我要生氣囉!」
「不是剛才就跟你講過了嗎?你都沒有在聽喔!真是氣死我了!」
「為什麼不把玩具收好!?是要我發脾氣才要收嗎?」
「哥哥弟弟不能好好相處嗎?一定要我生氣,你們才不吵架嗎?」
「動作快一點!要遲到了!吼!」
「都是你的行為,惹我生氣!你要是乖一點,我就不用那麼愛發脾氣了!」
上述這些話語,你熟悉嗎?你也會這樣對孩子說嗎?這些都是我曾經對孩子說過的話。

每天生氣60次以上
回想12年前的我,那時候還沒有認識阿德勒,當年的綠豆3歲、粉圓1歲,兩兄弟在生活作息上南轅北轍,綠豆不愛睡覺、粉圓超需要睡覺;綠豆想要出門玩、粉圓想要留在家裡玩;綠豆不愛吃飯只愛吃菜、粉圓不愛吃菜只愛吃飯⋯⋯
當年我剛經歷了一年的「自由人」身份,也就是放下全職奶爸的工作,回到職場(嗯,我必須承認,什麼工作都比在家帶小孩輕鬆呢!)然而在粉圓媽寫給我的一封信之後,我決定含淚揮別自由人身份,再次肩負起全職奶爸的重責大任!!(是要那麼悲壯嗎?)
然而這次回鍋奶爸,和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打二」(當年的我,還真的會動手打他們,名符其實的一打二),要如何找到我們父子三人的平衡點?可是傷透了腦筋。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下,「生氣」成為我生活的日常,後來回頭算一下,大概中午之前會發20次脾氣,然後下午因為有午休時間,到晚餐前大概會發30次脾氣,直到粉圓媽下班回家,我就會立馬將綠豆粉圓交給她,然後自己下班去(粉圓媽表示:她怎麼都沒有下班時間?)
但兩個孩子又會在粉圓媽面前上演各種奇形怪狀的劇碼(當年還不知道什麼叫「行為的錯誤目標」),於是晚上的我,大概還要發10次脾氣。
一天下來,生氣60次以上是常態,不知道有沒有金氏世界紀錄可以締造?

從和自己「非暴力溝通」開始
從12年前決定改變自己的教養模式開始,也嘗試過各種情緒管理的方式,而影響我最深的,是我在3年前開始練習的「非暴力溝通」。
在沒有閱讀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以前,我覺得情緒就是要管理、壓抑、甚至是否該有情緒,然而愈是這麼想,情緒的起伏和浪潮就愈大,不但淹沒了自己,也連帶地將週遭的人一起拉入了情緒的漩渦裡。
在練習《非暴力溝通》時,我才明瞭,原來自己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在反應「需要」。
「需要?」什麼是需要?馬歇爾認為每個人共同擁有的基本需要有:
- 自主
- 身體上的滋養
- 慶祝
- 內外一致
- 玩耍
- 相互依存
- 精神上的交流
而我也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當中,歸納整理出六個層次的需要:
-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歸屬需要
- 尊重需要
- 成長需要
- 自我實現需要

生氣背後,那些沒有滿足的需要
原來我的「生氣」,反應的是我有某些需要「沒有滿足」。
「你再這樣,我要生氣囉!」
我沒有滿足的是尊重需要當中的「關注重視」,我希望孩子可以重視我所說的。
「不是剛才就跟你講過了嗎?你都沒有在聽喔!真是氣死我了!」
我沒有滿足的是尊重需要當中的「傾聽瞭解」,我希望孩子可以聽到我想要表達的話語。
「為什麼不把玩具收好!?是要我發脾氣才要收嗎?」
我沒有滿足的是成長需要當中的「美感秩序」,我希望公用區域能夠有一定的整齊樣貌。
「哥哥弟弟不能好好相處嗎?一定要我生氣,你們才不吵架嗎?」
我沒有滿足的是安全需要當中的「和平穩定」,我希望孩子可以和平共處,成為彼此的重要他人。
「動作快一點!要遲到了!吼!」
我沒有滿足的是安全需要當中的「體貼溫暖」,我希望孩子可以體貼我想要準時的行動。
「都是你的行為,惹我生氣!你要是乖一點,我就不用那麼愛發脾氣了!」
我沒有滿足的是尊重需要當中的「權力負責」,我希望我自己有把孩子教好。
然而,這些都是「我」的需要,在沒有滿足的情況下所延伸出生氣的情緒。
那麼「誰」應該為我生氣的情緒負起責任呢?「誰」又應該為我沒有滿足的需要負責呢?其實是「我自己」要為情緒和需要負起責任。

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負責
一開始聽到要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負起責任」時,我倒吸了一口氣,這是如此的重責大任呀!竟然要由我自己來負責!
但換個角度想,過去的我,不就是把這樣的重責大任,倒在孩子、倒在家人的身上嗎?真是辛苦和委屈他們了。
其實所謂「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負責」,不過就是「辨識和表達」而已,沒有我一開始想像地那麼困難。
我開始辨識我的「生氣」情緒,原來在它的背後,除了有需要未滿足之外,其實還隱藏了很多的情緒呢!
在不同的情境下,生氣背後的情緒,可能包含了:挫折、苛責、煩躁、受傷、疲倦、失望、擔心、氣餒、恐懼、害怕、焦慮、無助、悔恨、孤獨、疏離、討厭、無奈⋯⋯,我開始練習辨識出它們,並且有勇氣地表達出我所發現的情緒。
當我開始這麼做,我生氣的頻率大幅的降低,今年過了一半,我僅僅只有生氣一次。
這不是說生氣不好、或不能生氣,而是現在的我,在生氣之前,我已經可以辨識出其他的情緒,並且覺察到有哪些需要沒有滿足。
我將時間心力花在滿足需要上,當需要滿足了,我自然而然也不需要生氣了。
我想邀請每一位和我當年一樣,生氣比喝水次數還多的人,透過「對自己的非暴力溝通」,辨識自己的情緒、覺察相對應的需要,然後對自己提出請求,試著由自己來滿足自身的需要。
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享受情緒自在流動、需要滿足豐盈的幸福人生呀!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