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推動的「幸福教養牌卡」當中,有一張親子行動卡是「與孩子同樂」,還有一張父母行動卡是「回映式傾聽」。
「和孩子玩、聽孩子說話」,似乎已經成為這一代父母的「基本功」了。
然而我也收到不少的父母來訊息詢問:
- 「孩子要約我玩,但我就很不想跟他玩耶!我覺得他玩的遊戲很幼稚⋯⋯」
- 「我會陪伴孩子玩,但沒多久我就會覺得很無聊,但如果我離開,孩子就會生氣或難過⋯⋯」
- 「我看到孩子一直在玩,心裡就會覺得很不爽,然後就會叫他去做別的事情⋯⋯」
- 「孩子約我玩的遊戲,不是我的擅長,我玩得好痛苦喔⋯⋯」
- 「我知道要聽孩子說話,可是我就不想聽,為什麼我一定要聽孩子說話呢?」
- 「我每次聽孩子講話,就會忍不住去糾正他的發音或是內容⋯⋯」
- 「孩子在跟我分享今天的生活,我總是會建議他應該要怎麼做耶⋯⋯」
這些訊息的尾聲,都傳達出父母對自我的否定和自責,認為自己是不是「壞父母」?竟然會不想和孩子玩、不想聽孩子說話?

我也曾經不想和孩子玩
我在剛當全職奶爸的前四年,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當年的綠豆,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孩子,而小他兩歲的粉圓,還很難成為他的玩伴,因此他只能找我一起玩。
而我總是玩不到五分鐘,就會找各種理由烙跑:要上廁所、洗碗、洗衣服、煮飯、整理客廳⋯⋯,雖然這些理由也算事實,但其實也只做了一下子,然後就去做自己的事情。
但沒過多久,我就會被綠豆「抓包」,他看到我有空了,就會再邀我去玩。
於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我,就會開始「找碴」。
「積木不是這樣蓋的啦!」「你怎麼畫成這樣呀!」「這很無聊耶!」⋯⋯
最終總是落得父子雙方不歡而散。

不想,來自於受傷的內在小孩
學習了「TA人際溝通分析」之後,我覺得可以運用當中的「PAC自我狀態」來理解自己「為什麼我不想和孩子玩?不想聽孩子說話?」
先來簡單介紹「PAC自我狀態」給初次聽聞的朋友。「PAC自我狀態」是「TA人際溝通分析」的基石,由艾瑞克・伯恩所發明,伯恩對它的定義為:
一種思想與感覺一致的系統,藉由一套相對應的行為模式呈現於外。
- P(Parent):父母自我
- 來自「過去、外在」
- 個人小時候所接觸到的榜樣,父母親是主要來源
- A(Adult):成人自我
- 來自「現在」
- 經過思考,以平衡的方式來面對眼前的狀況
- C(Child):兒童自我
- 來自「過去、內在」
- 個人小時候自己內在的反應與經驗
雖然「P父母自我」和「C兒童自我」都來自於過去,卻持續成為我們「此時此刻」的自動化行為反應。
PAC三種自我狀態都是重要的,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以合理的方式運用,並且使自己、他人都感覺舒服。
當我們在和孩子玩、或是聽孩子說話的時候,若是處於「A成人自我」的狀態,我們會專注於和孩子的互動當中,全心投入和孩子的遊戲,專心聆聽孩子的發言,並且提出合適的好奇對話,因為我們知道透過玩和聆聽,我們可以滿足親子雙方的需要。
若我們處於「C兒童自我」的狀態,我們有可能玩得比孩子更瘋狂,也有可能講的話比孩子更多,甚至想要搶走孩子的玩具和話語權。
這樣的情況,往往反映出我們在童年時期的遊戲與溝通經驗,有可能我們小時候就是如此瘋狂、這麼多話,也有可能是我們小時候被壓抑著不可以玩太瘋、不可以說太多話。
而小時候被壓抑的經驗,也可能讓我們的「C兒童自我」在此刻冒出來「抱怨」:「為什麼他(指的是真實世界的孩子)可以一直玩?可以說那麼多?我(C兒童自我)為什麼都不行?不公平!」
此刻我的「P父母自我」就有可能被召喚出來,看似要安撫「C兒童自我」,但卻自動化的重演了當年不准我們玩、不聽我們說話的「原生家庭父母」的行動。
為了不讓「C兒童自我」抱怨、委屈、不公平,於是「P父母自我」也會運用我們在真實世界當中的「父母」身分,動用權威和手段,不讓真實世界的「孩子」玩得太開心、說得太盡興⋯⋯
上述的「劇情」,或許在我們沒有覺察的0.1秒裡,就直覺地做出決定,並且反應出來,也就有了「不想和孩子玩、不想聽孩子說話」的念頭、想法和行動了。

我可以怎麼做呢?
如果你也出現「不想和孩子玩、不想聽孩子說話」的念頭、想法,記得第一件事:
不要苛責自己!會有這些念頭想法,不是你的錯,也不代表你不好。
這是我們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和內在小孩(C兒童自我)、內在父母(P父母自我),對話、療癒、甚至和解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先如實地告訴孩子:「不好意思,媽媽/爸爸目前還沒有準備好和你一起玩、還無法好好聽你說話,請給我一些時間,我準備好了之後會跟你說喔!」
多數的孩子,都會願意給予我們時間和空間,當然,年齡愈小的孩子,能夠給予我們的時間空間就愈短。
因此我想邀請每位爸爸媽媽,要安排和自己的「獨處時間」,如果可以在此刻進行「正念同在」的練習,可以更容易進入到自己的內在。
接著,請和自己「正言溝通」,透過「早年回憶」,讓自己重回童年的現場,是否也曾經出現過:「你想要爸媽陪你一起玩,但被拒絕的畫面呢?」或是「你想和爸媽說話,但爸媽沒有在聽的情景呢?」
如果沒有,也不用刻意挖掘,先回到此時此刻的自己、回到呼吸觀察、回到身體掃瞄,覺察自己當下的身體感覺、情緒感受、頭腦感想。
如果有回憶到某些畫面,也請不要心急,可以先「觀察」:你看到什麼?你聽到什麼?你做了什麼?你說了什麼?
接著觀察自己那時候的「情緒感受」,是難過?生氣?無奈?孤獨?憂傷?還是任何的感受?無論出現什麼感受,都試著接納它們,試著在心裡「擁抱」這些感受,因為你正在觸碰自己的內在小孩(C兒童自我)。
你可以安撫當時的自己:「爸媽不一定是故意不理你的,你是值得被愛的,你不孤單,我在這裡陪你⋯⋯」。
如果想哭就哭吧!如果想叫就叫吧!(不過若孩子在身旁,要先跟他們說一聲,才不會嚇到他們)
試著召喚出內在的「A成人自我」,來給予自己鼓勵和肯定:
「過去無論發生什麼事,都過去了,讓它們成為我成長的養份。現在的我,是值得被愛,也有能力愛人的。我懂得照顧我自己的需求,也懂得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我準備好了,我就去找孩子玩、聽孩子說話。如果我還沒有準備好,我允許我自己再多一點時間。我知道療癒需要時間,我願意耐心地陪伴自己。」
不著急、不自責。如果你願意,可以每天給自己10分鐘進行上述的練習,你會發現內在小孩的傷,會慢慢地結痂、漸漸地淡化;你也會理解當年的父母,已經用了他們當時覺得最好的方式來教養你;你更會知道此時此刻的你,是有能量的!是有勇氣的!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