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面對負面情緒時,除了冷靜,更需要好奇

幾位青春期的學生,分享當自己感受到負面情緒時,會選擇回到自己的房間或床上,試著讓自己冷靜,然後再做自己的興趣,或是拿起手機滑呀滑的,過一陣子負面情緒沒有了,就再回到生活當中。

這樣的做法,對於青少年來說實屬不易,甚至很多成人,都不見得能夠如此地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選擇對外渲洩,反而造成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陷入僵局。

曾經的我,也認為面對負面情緒,就是要讓自己冷靜,然後讓它慢慢淡化,這樣應該就沒事了吧?

但如果和我有類似經驗的朋友就會發現,類似的負面情緒,沒有過多久,就會再次出現。

因為我們就像是把負面情緒,透過冷靜把它裝進盒子,然後蓋起來,再藉由其他的動作,把這個裝有負面情緒的盒子推到一旁,假裝它不存在地繼續生活著。

然而負面情緒就像是有生命的動物一樣,它會撞開盒子,再次爬進我們的生活當中。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在這幾年練習「正念同在」的過程,我才發現面對負面情緒時,除了冷靜,更需要好奇。

以我自己面對「焦慮」的負面情緒為例,在還沒有引入正念同在的練習前,我和學生一樣,會先到自己的「冷靜角」,試著用音樂(重金屬搖滾樂)讓自己轉移,然後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沒那麼焦慮時,我就會離開冷靜角。

然而沒過多久,「焦慮」又來了!這樣的反反覆覆,讓我可能很多天都提不起勁,無法正常的生活。

現在的我,還是偶爾會有「焦慮」的負面情緒出現,我現在的做法,是在發現它之後,先到自己的「幸福空間」,透過「三分鐘呼吸空間」,運用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以及身體的脈動,撐出一個內在空間,同時在此刻召喚自己的「成人自我」(註:來自TA人際溝通分析的PAC自我狀態)。

當我處於「成人自我」時,我就可以開始對「焦慮」產生「好奇」。

「我感受到焦慮了!焦慮是什麼顏色的呀?有形狀嗎?有氣味嗎?是重的還是輕的呢?」我試著在心中觀察我的「焦慮」,每一次的焦慮,都有不同的樣貌,有時是黑色的、有時是灰濛濛的,有時像一團毛線球、有時又像不規則的木炭⋯⋯

「嗨!焦慮!」我試著和焦慮打招呼,「你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會讓自己進行「早年回憶」,依序從幼年時期、小學時期、青春期、工作初期、創業時期、全職奶爸時期來回憶,「我曾經有在哪一個時期看過你呢?」

多數時候,會浮現出回憶的片斷,可能是我被老師處罰了、也可能是我在工作上遇到瓶頸了,那些畫面,「焦慮」都在。

「嗯!謝謝你讓我發現到,原來我們早就認識了!」我知道焦慮不是第一天出現了,我也知道,未來它還是會再來的。

「那我可以做什麼,來滿足你的需要呢?」雖然名義上是在詢問「焦慮」,但其實我在問的是我自己。

「要鼓勵自己、相信自己、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和價值的」,我對自己提出請求。

「但這麼做,不是要為了趕走焦慮喔!」焦慮微笑了,它的顏色變淡了、它的重量變輕了,焦慮就在我身旁,不需要被裝進盒子裡,不需要推到角落假裝它不存在。

「焦慮」也不再是我的「負面情緒」,而是我的「情緒」,就如同呼吸一樣,我看不見它,但我知道它在,而且我需要它,正如同我需要各種情緒一樣呢!

或許也因為和「焦慮」和平共處著,「焦慮」也就愈來愈少化身為毒蛇猛獸般地要我注意到它,而我也愈來愈少因為「焦慮」而讓生活停滯不前了。

這樣的歷程很奇妙,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對外訴說,因為好像自己在心中和情緒玩「扮家家酒」喔!但是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當我對於各種情緒愈好奇,我就愈來愈不需要「冷靜」,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成為了我的好朋友,我不需要去壓抑它們、也不需要去排斥它們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