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孩子真的是無理取鬧?失控生氣嗎?

先說結論,孩子的取鬧都是「有理」的,孩子的生氣都是「在他掌控之中」的。

「孩子那麼有心機?」倒也不是這麼說,孩子是受到了「需求」的驅動,其實不只孩子,所有年齡層的人們都是如此,「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得到滿足」,這不是人們有意識的選擇,而是經驗中的累積,用進廢退——有效的方法就保留、無效的方法就淘汰。

學齡前的孩子,需求沒有太複雜,在「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滿足之後,就會希望滿足「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我要被關注」、「我要有權力」、「我要有能力」、「我要有價值」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理解孩子的需求,我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安排各種合適的親子活動來滿足孩子;而孩子也會因為需求獲得滿足,在情緒、感受、行為的展現上也會呈現穩定的狀態。

然而多數的父母,都是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惡補」要如何當一個父母,更別說我們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有很大的機會是沒有滿足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的。於是當我們面對孩子對於需求的渴望時,我們反而覺得匱乏、不知所措,甚至會觸發自己的不悅和創傷,更難以給予孩子應有的需求滿足了。

孩子的生命力很旺盛,如果需求無法得到「正向滿足」,那麼至少得到某些「負向滿足」也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

Photo by Dominika Roseclay on Pexels.com

「如果無法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至少我讓爸媽必須關注我,這樣我至少是存在著的。」

學齡前的孩子當然無法如此理解自己,這是我們長期觀察親子關係之後的「翻譯」。

在我還沒有改變教養模式之前,如果綠豆和粉圓好好的玩玩具、和平的互動,也就是所謂的「好行為」時,就是我的個人時光,不是上網、就是做家事。

什麼時候我會去關注他們呢?就是他們丟玩具、吵架、生氣、哭鬧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不良行為」出現時,我會離開電腦、放下家事,「全神貫注」地處理他們的狀況。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爸媽關注你,你會展現「好行為」?還是展現「不良行為」呢?當然是不良行為呀!

孩子是「無理取鬧」嗎?其實取鬧背後的「有理」,就是為了被關注呀!

Photo by Gustavo Fring on Pexels.com

「如果我沒有為生活作主的權力,至少我可以用生氣來證明自己的地位!」

身為爸媽的我們並不是故意要剝奪孩子為生活作主的權力,而是來自於我們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畢竟古云「養不教、父之過」,所以我們要求孩子要把飯吃完、不要挑食、要洗澡、要收玩具、要準時睡覺、要準時起床、要準時上學、要完成作業⋯⋯

當我們為孩子的生活作主的同時,我們很容易忘記,也要賦予孩子可以為自己作主的權力。

於是孩子為了證明自己還有權力、還有地位,就會「模仿」我們取得權力和地位的方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生氣」。

回頭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會用生氣,來證明自己才是家裡的老大呢?

這也是「正向教養」當中談到的錯誤目標「權力鬥爭」,陷在這個錯誤目標的親子關係,就像是陷在戰場裡,最後沒有人是贏家,親子雙方都傷痕纍纍呀!

Photo by Anastasiya Gepp on Pexels.com

阿德勒說:「從孩子的眼去看、從孩子的耳去聽、從孩子的心去感受。」

當我們開始理解,原來孩子「無理取鬧」的背後,反映的是他們想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只是孩子以為使用哭鬧是唯一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懂了,原來孩子「失控生氣」的當下,反映的是他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權力,只是孩子以為唯有生氣才能證明自己有地位。

我們就可以採取和過往不同的作法,多了一些同理,少了一些劍拔弩張,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孩子有正向行為時給予關注、鼓勵、擁抱,我們也可以賦予孩子更多為自己作決定的機會,陪伴孩子面對決定後的自然結果。

當我們願意同理孩子,我們也就有機會跳脫「過度關注」的煩躁和「權力鬥爭」的拉扯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