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正念

作者:趙介亭-綠豆爸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6536-/

看到衛福部公佈的國人死因統計,青少年自殺死亡的人數連續2年上升,當中15-24歲的區段更是增加近3成,這是相當令我們憂心的狀況,反映出青少年的壓力指數、憂鬱程度是逐年上升的,而且沒有合適的「出口」,造成最終選擇了自殺的方式。

因此我規劃了這堂幸福課,帶領學生認識壓力,並且學習透過正念的行動來降低壓力。

根據董氏基金會對於大台北地區青少年的調查,課業考試、對未來的不確定、人際關係、家庭互動、想法上的困擾,是壓力來源的前五名。

而時間不夠用、體力不足、忘東忘西、看到蟑螂、思考、身體痠痛、太晚回家、對未來茫然、錢不夠、衣服沒洗、不滿意自己的作品、看到別人吵架、被打、靈感不足、下雨、要做的事情太多、公車很晚來⋯⋯,則是可能非學校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壓力來源。

在可能非學校的「幸福課」,我們先認識了壓力是什麼?

壓力是一個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術語,意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

維基百科

透過12個問題,瞭解近期自己的壓力指數,也是有少數的學生超過六項以上的呢!

圖片來源:健談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069

我們也分享長期的慢性壓力對於身體的影響和危害,像是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免疫功能失調、腸躁症、糖尿病⋯⋯等,並且和學生討論思考:

「沒有壓力,比較好嗎?」

學生的結論,包含了壓力在人類種族發展的必要性,以及沒有壓力會讓自己感到空虛乏味。

這和我所研讀的資料相同,人類種族發展出「壓力」,是為了因應外在的變化與危險,像是遇到毒蛇猛獸、或是地震洪水時,都會觸發壓力感和壓力反應,讓人類可以採取行動。而沒有壓力的生活,也正如下圖般,會落在區塊1:對生活毫無熱情、意志消沉、無精打采。

圖片來源:經理人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9248

只是現代人的生活,早已不用面對毒蛇猛獸的直接威脅,然而我們的「壓力」機制並沒有因此而退化,也就造成現代人在生活的大小事處處是壓力。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壓力」,可以區分成三個部份:壓力來源、壓力感、壓力反應。

壓力來源:外在、內在/可控、不可控

壓力來源無所不在,只要我們還活著的每一刻,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壓力來源,它可能是人:爸媽、子女、長輩、老師、老闆、同學、朋友⋯⋯,也可能是事:作業、考試、發表、演講、思考⋯⋯,當然也會有物:塞車、車禍、誤點⋯⋯等。

許多人在處理壓力的方式,只有想要「移除壓力源」,以為換了老闆、換了工作、找一個沒有作業的自學團體,就不會有壓力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而已,因為「壓力來源」無所不在,試著移除或逃避將會是無效的行動。

我們可以嚐試的有效行動,可以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壓力來源」,接著將它們區分為「可控制、可改變」和「不可控制、不可改變」的兩大類。

面對「可控制、可改變」的壓力來源,我們當然可以試著調整它的壓力指數;然而我們也會發現,有更多的是「不可控制、不可改變」的壓力來源,此時「正念」就是很適合運用的工具了。

壓力感:生理、心理

壓力來源所觸發的,是我們的「壓力感」,包含像是生理的冒汗、頭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拉肚子⋯⋯,以及心理的緊張、焦慮、不安⋯⋯等感受。

幸福正念的第一步,是「如實接納所有生理和心理的狀態」,觀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覺察到自己的緊張後,不要急著否定它們、改變它們、甚至評論它們,先接納此時此刻的自己。

像我自己在準備這一堂課程時,用了兩個小時還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因此直到課前的休息時間,我仍然在調整課程的架構和內容。

這時候我就發現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變快了,然後臉部皮膚的溫度上升,如果有鏡子,我應該會看到自己的臉漲紅,我也感受到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因為再過十分鐘就要進行課程了⋯⋯

以前的我,甚至不會有這個發現,但是焦慮感就會一直上升,情緒會不穩、思緒也會混亂,最後的課程當然不會達到我的預期,然後可能還會在下班後遷怒到家人身上。

現在的我因為有練習「正念」,因此覺察力有所提升,很快地就發現了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改變,同時我就執行第一步:「如實接納」,我知道我現在的狀態,先這樣就好。

壓力反應:身體、感受、想法、行動

幸福正念的第二步,是運用「正念正向急救站」的四步驟:STOP,STOP最初的來源是台灣正念工坊的陳德中老師在康健雜誌的分享,我修改了第四個步驟為Positive 正向行動。

S:Stop 暫停動作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或是在生理和心理的負荷已經難以承受時,我們就可以進入STOP的第一步「暫停動作」,此時我們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3分鐘、5分鐘都好,放下手上的事務,找個安全不被打擾的空間,坐著站著都可以。

我自己是會直接在原本的位置坐著,背靠著椅背,將臀部坐穩椅子,然後讓身體放鬆、眼睛閉起來。

T:Take a breathe 深深呼吸

我會讓自己深深地呼吸五到十口,藉由深呼吸來放緩和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將自己的專注力放在呼吸上,感受吸入和呼出的每一口氣,它的溫度、味道、濕度⋯⋯,然後留意氣息從鼻孔進入,經過口腔、喉嚨、肺部到達腹部的過程。

O:Observe 觀察想法

當我們在進行深呼吸的當下,我們的大腦不一定會專注的呼吸上,而是會有各種想法和念頭,像是:「快來不及了!你還有時間深呼吸!」「待會完蛋了、死定了!」我們一樣只要「觀察」就好,不評論、不指責、不將想法推走、也不將想法拉進,等待著想法和念頭自然地離開即可。

P:Positive 正向行動

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正向行動,讓自己更加安心。我自己最常做的是「身體掃瞄」和「瑜珈伸展」。

身體掃瞄是透過意念的力量,依序掃過身體的各個部位,去觀察和感受每個部位有沒有癢痠痛麻的感覺?無論有沒有感覺都很好,一樣只要「觀察」就好。

在進行完「身體掃瞄」之後,我們可以針對較有感覺的部位,進行「瑜珈伸展」,不一定要使用瑜珈墊,更不是強調多難的體位,而是運用伸展將緊繃的部位舒緩。

我自己的經驗,是透過「STOP正念正向急救站」之後,身體和情緒都會回到放鬆和清明的狀態。像我昨天在面對備課的過程,雖然花了十分鐘進行STOP四步驟,但之後我就有了進行課程的架構想法,只花了五分鐘調整投影片,就能夠呈現出令自己和學生都滿足的課程,如果這十分鐘的STOP沒有進行,可能我仍然陷在緊張、焦慮和不安的情緒漩渦中而無法自拔吧!

綠豆爸:孩子「為了什麼」要晚睡?之二:權力鬥爭

原本的主題是針對青少年族群,不過和幾位家長聊過之後,發現其實前三項適用於2歲以上的各個年齡層(2歲以下比較撐不住,想睡的時候就會睡著了),因此我修改標題為:孩子「為了什麼」要晚睡?

權力鬥爭——你晚睡我也可以

追求自主自由的權力,算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吧!從歷史和世界現況都可以明顯地觀察到。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從2歲左右孩子說的第一次「我不要」,也就反映出孩子想要對自己的生活作主、想要擁有更多的自由,而不只是聽命於爸媽。

這樣的權力需要,如果父母懂得孩子發展,就會呈現一段「賦權」的歷程,也就是跟隨著孩子的發展步調,一步一步的讓孩子逐漸擁有「作主的權利」。

這裡我使用了「權利 Rights」來取代「權力 Power」,是因為我發現,當孩子被適時適量地「賦予權利」後,也就不會和父母「權力鬥爭」了;相反的,如果孩子感受到「權利受損」,很自然地就會和父母陷入「權力鬥爭」的局面。

「權力鬥爭」的行為目標,可以在許多的親子衝突、或孩子的不良行為中發現,因為身為大人的我們,需要負起較多的「責任」,也因此我們擁有較多的「權力」。

只是孩子不容易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來理解到大人的「權責相符」,孩子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大人可以的,我也可以」!

解決方法

1 和孩子同時間睡覺

我知道這件事對多數的父母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父母好不容易在孩子睡著之後,才能夠暫時卸下「父母」的頭銜和身份,想要放鬆、泡澡、追劇、打電動⋯⋯,也就只能趁這個時間呀!

其實對孩子不也是如此呢?他們好不容易卸下了孩子或學生的頭銜和身份,也想要放鬆、泡澡、追劇、打電動呀!對孩子來說,「為什麼大人可以,我卻不可以?」的聲音,會在腦海中逐漸擴大。

學齡前,孩子還會在大人威脅利誘之下乖乖就範;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就容易來暗的,在房間撐著不睡著,或是等到父母睡了再爬起來;

而到了中學階段的青春期,更容易「化暗為明」,直接跟父母對摃起來,還會對嗆爸媽:「你有什麼資格管我!你自己還不是很晚睡!我晚睡又沒有影響到你!」

此時的父母再威脅利誘也都無效了,因為孩子潛意識裡已經認定了自己和爸媽的「權力不平等」,而孩子會誤以為只要模仿了爸媽的行為,就會擁有和爸媽相同的權力。

要扭轉孩子這樣的觀點,難度其實很高,相較起來,反而讓自己和孩子在同時間睡覺還比較容易呢!

但⋯⋯,我知道,所以還要搭配第2項解決方法。

2 提早父母身份的下班時間

你當父母到幾點鐘呢?晚上8點?9點?12點?還是7-11全年無休?

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人不是神」,我們也會有我們的興趣和生活需要被滿足,我們必須有「我」的時間和空間。

以我們家為例,我們在開始練習阿德勒父母學之後(綠豆4歲、粉圓2歲),就和他們討論並訂出父母身份的下班時間是晚上8:30,之後我們就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份,做我們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當然初期在調整時,孩子是很有可能要「測試」我們的決定,所以在我們的父母下班時間,孩子最容易這裡痛、那裡癢、這個事情忘記了、那樣東西找不到。

我們只要秉持「溫和且堅定地態度」,溫柔地和孩子說:「我知道了,我明天早上7:00起床後會再協助你喔!」一陣子之後,孩子就能理解我們是玩真的,不是假裝或騙他們的。

3 在生活的其他面向賦予孩子權利

「權力鬥爭」這項行為目標,絕對不會只來自於睡覺這個議題,因此父母要留意和覺察,在生活中其他的面向,是不是還緊抓在自己手上?

可以從食、衣、住、行、育、樂六個面向來評估,在學齡前要陪伴孩子逐步練習「食、衣」的負責,然後將作主的權利逐步賦予孩子;到小學階段則是練習「住、行」的負責與賦權,而到了中學階段,則是練習「育、樂」的負責與賦權。

也就是孩子說的沒錯,如果他已經青少年了,而你還在為了他幾點睡覺森七七,那的確是過度地壓抑了孩子作主的權利(睡覺歸類在「住」的面向,要在小學階段練習,到高年級就要完全賦權給孩子),這也難怪青少年會刻意「反向操作」來證明自己有權力啦!

綠豆爸:孩子「為了什麼」要晚睡?之一:過度關注

看到家長記錄青少年的晚睡狀況,趁著夜宿的早晨和學生對話。

除了引導他們開始覺察自己潛意識當中的行為目的,同時也希望藉由這篇文章的分享,讓更多家長有所行動。

唯有家長願意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進而累積親子關係存款,孩子才會去展現「讓自己更好」的行動,而不是傷人傷己的行為呀!

不問為什麼,而是觀察為了什麼

問「為什麼」是期待找出原因,然而晚睡的原因千頭萬緒,甚至最早的源頭或許來自於孩子學齡前的早年回憶。

除了不容易找到真正的源頭之外,也容易讓孩子和家長陷入「無法改變過去」的困局之中。

更何況即使找到原因,又能如何呢?

因此在面對孩子各式各樣令家長惱怒的行為時,我們都會邀請家長「不問為什麼,而是觀察孩子『為了什麼』」。

「為了什麼」是每個人潛意識當中的「行為目標」,往往是為了滿足生命最深層的三大需求—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

然而由於「行為目標」是在潛意識,如果沒有經常的練習內觀,其實也不容易覺察,還好阿德勒學派的德瑞克斯醫師,提供我們四項行為目的的線索可以參考:過度關注、權力鬥爭、破壞報復、無能放棄。

德瑞克斯曾經說過:「不是我判斷孩子屬於哪個行為目標,而是我經常在行為目標裡找到孩子。」

在和許多青少年的對話中,我也在以下四個行為目標裡找到他們。

過度關注—我不睡你才會來

現代父母都忙,上了一整天班,回家後還有好多事務需要處理,如果孩子能夠自主、獨立、負責,相信是很多父母所渴求的。

然而從孩子卻會觀察到,如果自己是自主、獨立、負責的,那麼爸媽通常都會在忙他們的事情,很少時間與機會給予孩子關注。

孩子也會發現,只要自己做了某些讓爸媽「不爽」的事情,爸媽就會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務,飛奔而來提醒、指責、要求、代勞、甚至打罵。

雖然沒有孩子喜歡上述的行動,但為了得到爸媽的關注,只好出此下下策啦!而很多爸媽也沒有覺察到,一直將自己的關注放在孩子的不良行為上。

就像我們栽種植物,關注是養份,如果長期關注正向行為,就會花團錦簇,如果長期關注負向行為,就會雜草叢生呀!

解決方法

工作重要、家事重要,也別忘了,親子關係也很重要。

而且通常來說,如果親子關係陷入僵局,連帶的工作和家事也都會被影響呢!

1 約定晚間的相處時光

因此無論孩子幾歲,只要還住在家裡,都請和孩子約定晚間的相處時光,一起進行彼此有興趣的事情,然後聆聽孩子說話、瞭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做了,在一開始要約青少年相處,或許會踢到鐵板,或是青少年會覺得不需要。

父母可以從「親子關係」的角度,讓青少年理解這麼做的必要性,時間一開始也不需要太長,10分鐘也可以,重要的是相處的品質,要讓彼此都感到幸福。

再來是比較難的挑戰,就是要「停止關注孩子的負向行為,開始關注孩子的正向行為」,當孩子出現正向行為的時候,透過「正言三步驟」來回饋給孩子:

①客觀觀察:我看到你⋯⋯、②正向感受:讓我感到⋯⋯、③正面影響:因為幫助了⋯⋯。

不是空泛的讚美:你好棒!你好厲害!也不是暗藏期待的要求:你下次也要這樣!你昨天為什麼不這樣?

而是札札實實的鼓勵,賦予孩子勇氣,也讓孩子知道:「當我展現正向行為的時候,爸媽是會看到的,而且會有正向感受和正面影響」,從中孩子可以感受到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2 睡前的窩窩心

在孩子睡前的時間,可以和孩子有5~10分鐘的窩窩心時間(年齡愈小、時間可以愈長,但青少年的窩窩心時間不需要太長,若有聊天需求,可以安排在晚上的相處時光)。

在睡前窩窩心當中,「只談好事」,所謂的好事,指的是彼此感到「正向感受」的事情。

切忌在睡前窩窩心時間「開檢討會」,或是「扮演受害者訴苦」喔!

最後,和孩子說聲謝謝,或給予一個擁抱,互道聲晚安,讓孩子安心地進入個人的睡眠時間。

綠豆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學習和實踐阿德勒進入第11年,每次重讀阿德勒的書籍,仍然會有意想不到的驚艷和收穫。

和青少年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的壓力和困境,因此我決定帶領他們一起共讀阿德勒的相關書籍,也分線上的夥伴一起分享。

我們的選書為《你真的有被討厭的勇氣嗎?》作者是岩井俊憲,我覺得他很擅長將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漫畫,讓初學者容易親近。

今天共讀的內容是:所謂的「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的學問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在我們人生的不同時間點,都可以給予我們不同的啟發,我喜歡岩井俊憲從符合多數人需求的論點切入,讓我們可以立即上手,並且在生活中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鼓勵:賦予克服困難的勇氣

勇氣 Courage 是阿德勒心理很重要的核心,而「賦予勇氣 Encourage」——也就是很多人覺得重要、卻很少人實際做到的——「鼓勵」。

「鼓勵之於孩子,就像陽光空氣水之於植物,沒有鼓勵,孩子無法成長和茁壯」,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然而我們太不習慣鼓勵孩子了,不是容易批評,就是淪為讚美。長期的觀察,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太少鼓勵自己」了!

可以藉由 #幸福日記 的書寫,每天鼓勵自己1~3次,當自己感受到鼓勵的滋養之後,就會更有能量鼓勵他人了。

創造性自我:擁有開創命運的能力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擁有選擇和開創自己命運的能力!

曾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沒辦法選擇我的父母、家庭、容貌呀!為什麼阿德勒會認為我們擁有開創命運的能力呢?」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要不要下雨,但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撐傘」。

小時候我爸也和我分享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如果人生是一場撲克牌局,我們無法決定我們拿到什麼牌,但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如何出牌。」

如何看到我們擁有的?我們可以掌控的?而不是一直看到我們沒有的、無法掌控的,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目的論:朝向虛構特定的目標

我們經常邀請學生思考「行為的目的」,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多數時候的行為目的,是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刻在我們的生命風格裡,一旦我們沒有覺察,行為目的就像是自動駕駛般讓我們產生某些自動化的行動。

因此我們也帶領學生一起練習「正念 Mindfulness」,增加自我覺察的能力,並且協助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尋找行為目的的可能性。

再更進一步的,我們會邀請學生鬆動自己根深蒂固的生命風格,調整虛構目標,人生自此不同。

整體論:身心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不會以單一行為來判斷孩子,而是需要瞭解孩子的過去,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因為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也經常和學生分享:「不要只用說的,更重要的是行動」,許多時候我們的言行並不一致,這也是我們不習慣整體的和自己相處。

主觀認知論:來自個人主觀的認知

每個人都像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我所認為的善,或許正是你認為的惡。

從阿德勒的主觀認知論,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進而換位思考,不再強加自己的觀點在他人身上,而更能有同理心去猜測或感受對方的立場。

人際關係論:源於存在對象的行動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人無法離群索居,因此我們的所做所為,基本上都是為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得到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

在潛意識當中,我們甚至有「指定對象」,在同樣的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我們就會有不同的反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社會情懷:歸屬信任貢獻的群體

我很喜歡日本的阿德勒書籍經常提到的「共同體感覺」,它的相反是「自我中心」,然而現代社會往往讓我們愈來愈自我中心化,而失去了對於共同生活的人事物的關心、體貼、付出。

我們只在問對方可以給我什麼,卻忽略了自己也是有能力可以貢獻給對方。

而當我們無法信任他人的時候,我們也就很難獲得歸屬感了。

如何在家庭這個小型的「共同體」當中,發揮彼此的貢獻度、增進彼此的信任感,讓親子、夫妻在家庭中得到歸屬,是我們這個世代的重要課題呀!

專案課:SDG桌遊《烏托邦賽局》|可能創學-2020秋學

  ✅宇覺得《烏托邦賽局》完全是一款超符合SDGs的桌遊,它所展現的貴族主義、貧富差距、共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完成是這個世界的小型版。

很多社會上的狀況和議題,在這款桌遊赤祼裸的展現出來,有錢人能用錢滾錢、壓榨勞工;窮人也能發起革命、改變制度;而所有人民,也可以拉近差距、不分貴賤,達到理想的烏托邦。

總言之,這款桌遊很需要動腦,但在遊戲之餘,不仿想想自己在生活中的身分,是不是你所希望的烏托邦呢?

✅翰覺得烏托邦這款遊戲非常能體現出現代各個國家的情況同時也和SDGs的1號(消除貧窮)、4(優質教育)、8號(良好工作和經濟成長)、16號(公平、正義與健全的制度)有關,從遊戲的經濟系統就會製造出大幅的貧富差距到最後總資產會落差到5倍以上,那想在遊戲縮小貧富差距有個方法是投資,在遊戲中玩家可以投資商店、礦場和農田等資產,某些資產在遊戲回合開始時賺錢。

還有一個方法是靠制度來調整每個人的總資產,但除了能平均分配也能讓資產一人獨吞,那決定制度的人是每個玩家,在有些制度中有稅收,稅收是靠玩家投出的政治家來決定,所以這款遊戲有非常多種的玩法和打法,可以爾虞我詐也可以和平相處,同時裡面的制度也參雜很多世界上真正的制度,所以烏托邦是一款非常好玩的桌遊。

✅熙今天玩《烏托邦賽局》,深刻的體會到了一句話:「階級就是力量」,在遊戲中,無論高低貴賤,都有主宰戰場的能力,有召集人手的政治家;建立制度的學者;投資優先的資本家;錢多多的貿易商;勞動效率的專家;和最底層卻掌有更多票數的勞工。

在每輪的攻防中,可以感受到17項項目中的「消除不平等」和「永續城鄉」會面臨到的問題,便是利益的衝突,而令我最深刻的遊戲體驗便是因為利益,玩家分成了兩派,開始絞盡腦汁,卻也有點鹹魚翻身的感覺,建議大家可以找六個人一起來遊玩《烏托邦》,才能最大化遊戲體驗喔!

✅齡是第二次玩《烏托邦賽局》這款桌遊,齡認為這款桌遊和SDGs的關聯其實蠻多,像是裡面有六個不同階級的人,也就是社會階級,關於平等,投票是關於公平性,遊戲內有些規則像投票後政治家可能可以掌管所有人資產、決定制度,這次玩「貧富差距就蠻大」,因為貿易商就是為了利益而生存,所以說其實玩這個遊戲就像在現實社會一樣,大家都只想到自己好,不顧慮別人的感受,若想要到達烏托邦就必須有想讓每個人都贏的想法,不然就只能自己贏。

這次原本計算好結果可能達成,但後來卻不如預期,像這次玩的貧民就獲勝,其中到了第三回合原本大家都覺得沒希望,後來經老師提醒,發現說不定貧民可以贏,只要全攻票數,全部加起來大首富和政治家2倍就行,所以大家開始衝人脈卡轉票數,後來就贏了,齡在這次遊戲中體會到,有討論、認真玩投入角色才能玩出這遊戲設計的感覺,如果就單純要好玩,那齡就不推薦你們玩啦,因為這不符合原本遊戲設計的理念,最後小提醒,遊戲就是遊戲,千萬不要把輸的情緒帶到現實中,這樣就會真的引起衝突喔!

這次原本計算好結果可能達成,但後來卻不如預期,像這次玩的貧民就獲勝,其中到了第三回合原本大家都覺得沒希望,後來經老師提醒,發現說不定貧民可以贏,只要全攻票數,全部加起來大首富和政治家2倍就行,所以大家開始衝人脈卡轉票數,後來就贏了,齡在這次遊戲中體會到,有討論、認真玩投入角色才能玩出這遊戲設計的感覺,如果就單純要好玩,那齡就不推薦你們玩啦,因為這不符合原本遊戲設計的理念,最後小提醒,遊戲就是遊戲,千萬不要把輸的情緒帶到現實中,這樣就會真的引起衝突喔!

✅涵覺得《烏托邦賽局》這款桌遊充分的反映出「減少不平等」丶「消除貧窮」這幾個目標,因為在過程中有錢的人就一直賺錢,貧窮的人就繼續貧窮,在過程中大家努力的想達到這款遊戲的終極目標,「烏托邦」!但大家嘗試了非常久,發現這並不簡單,大概就和現實社會一樣吧!總之涵覺得這款遊戲很棒,推薦大家去玩喔!

✅皙覺得在玩烏托邦這款桌遊時,能體會到《1消除貧窮》《8就業與經濟成長》《9工業、創新 基礎建設》《10減少不平等》《16和平與正義制度》《17全球夥伴》有關,因為在玩遊戲時每個人的角色、階級、目標、能力都不同,所以像貿易商就會為了贏所以不斷的累積財富,而政治家在多數的制度上都擁有掌控金錢等等的權力,而勞工就會沒有特別的能力,所以有可能因為每個人的目標不同又因為想贏而起衝突或爭執,這樣有達到遊戲的目的,但不要帶到現實生活中,才能和平共處噢。

✅宸玩了兩次的《烏托邦賽局》,玩第二次的時候比較能夠體驗到這個遊戲的真正目的,這個遊戲的快速變化,很容易會沒發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常常想著如何讓自己賺錢,為了自己的利益,卻沒有發現跟烏托邦越來越遠。

✅媗覺得《烏托邦賽局》和SDGs的關係是它有顯現出了階級制度的不同,總共分成六種階級,分別是政治家、學者、資本家、貿易家、專家以及勞工。

我們總共玩了兩次烏托邦,第一次玩的時候,比較和平,第二次玩才比較有玩到它的精髓。

在第二次玩烏托邦時,第二次的階級分配都沒有流動過,也有很大的貧富差距,不過最後因為票數的關係,所以窮人獲勝。

✅瑜覺得《烏托邦賽局》這個桌遊和「8良好工作與經濟成長」、「10減少不平等」相關,因為在遊戲中,因為遊戲角色地位的高低、角色的權力不同,所以常有某個角色每局幾乎都能成為首富,也有許多不平等的制度,比如其中一個制度是:由政治家決定別的玩家的營收分配,光是這個制度就非常不平等,因此,瑜覺得這個遊戲和「8良好工作與經濟成長」、「10減少不平等」相關。

《烏托邦賽局》桌遊介紹:https://taqunworkshop.com/#/products/utopia

專案課:SDG桌遊《律師大爆炸》|可能創學-2020秋學

✅ 宇覺得《律師大爆炸》這款桌遊和SDGs習習相關,其中也有很多元素跟永續發展目標有關!

《律師大爆炸》是一款以CRC(兒童權利公約)作為背景,所製作出的桌遊,這自然就和兒童發展有關了,如:「1號終結貧窮」、「2號零飢餓」、「3號良好健康與福祉」等,和兒童發展相關之目標;再來是尊重的部分,如:「5號性別平等」、「10號減少不平等」等許多目標在這款桌遊都看得到!

✅ 宸覺得《律師大爆炸》和SDGs的關連,雖然主要是針對CRC,但當中有跟教育相關的議題,像老師對學生的言語暴力,就違反了優質教育。

✅瑜覺得《律師大爆炸》這個遊戲和《3:良好健康與福祉、4:優良教育、10:減少不平等》有關,因為這個遊戲的事件中,有許多因為角色長相秀麗而不像男生,或是因為角色的興趣和家長的期望不同而不被允許等事件,這讓瑜覺得這款遊戲和《3:良好健康與福祉、4:優良教育、10:減少不平等》有關。

✅ 熙今天玩了《律師大爆炸》,這款桌遊的主題是兒童權利公約(CRC),我們玩的雖然是簡單版,但依然能感受得到爾虞我詐的社會風氣,而我認為這款桌遊十分符合SDGs中的4號「優質教育」、3號「良好健康和福祉」、以及10號「減少不平等」和16號「和平、正義與健全的司法」,可以很好的體驗CRC的八項權利。

✅ 涵覺得《律師大爆炸》雖然主要是以「CRC兒童權利公約」為主題,但也和「SDGs」有關,像是「優質教育」和「減少不平等」還有「良好的健康與福祉」都有關連,例如遊戲當中提到大人不尊重兒童的想法及意見,或者遭受家長暴力對待卻無法接受良好的醫療服務,遊戲中反映的這些議題其實都和「SDGs」要改善的目標一致。

✅ 皙認為遊戲內容與SDGs的「10減少不平等」、「3健康與福祉」有關。這是一款非常清楚表達兒童權利的桌遊,也和SDGs有相同目標。

✅ 媗覺得《律師大爆炸》和SDGs的關聯是在律師大爆炸這個遊戲當中,說了非常多關於一些人的權利,例如:在公園被怪叔叔搭訕、沒有辦法去上自己喜歡的課等。雖然這主要是和兒童有關,但也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一些兒童權利公約。

✅ 媗覺得《律師大爆炸》和SDGs的關聯是在律師大爆炸這個遊戲當中,說了非常多關於一些人的權利,例如:在公園被怪叔叔搭訕、沒有辦法去上自己喜歡的課等。雖然這主要是和兒童有關,但也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一些兒童權利公約。

✅ 齡認為《律師大爆炸》與SDGs的關聯在,他裡面再講的人權,就有符合減少不平等,大家都是應該被尊重,沒有誰的意見不重要!不管什麼身分、性別、種族,都不該受到歧視,齡認為這點非常符合SDGs裡面再做的!!!

✅ 翰覺得《律師大爆炸》和SDGs的關聯是遊戲裡面的案件雖然主軸是兒童權利公約,但其中有包含4號(優質教育)、5號(性別平等)、10號(減少不平等)、16(公平、正義健全的制度),像是其中一。個案件是主角想當籃球選手但他的家人不讓他練球,這就和10號有關,這同時也學習到兒童權利公約。

《律師大爆炸》桌遊介紹:https://ecpat.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9&fbclid=IwAR0pxfJ6pnIt682OfV3uWFelu5USJEeOvaRX8UVB8-u5iPFOCMHrFdlV07k

專案課:SDG桌遊《眾聲議會》|可能創學-2020秋學

✅宇覺得《眾聲議會》這款桌遊與SDGs習習相關。

SDGs中的幾項和城市有關之議題,比如:《8號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丶《9號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丶《11號永續城鄉與社會》;

以及議題的討論,如:《16號公平、正義與健全制度》,和整體的合作,如:《17號促進目標的夥伴關係》,在此桌遊裡都看得到,而且這款桌遊十分開放,可以自由表達想法。

宇最喜歡桌遊裡的議題和畫風,因為議題和台灣的現況非常有關係,而畫風則是十分的真實,但不失優雅和藝術,是一款很需要動腦的遊戲呢!

✅涵覺得眾聲議會這款遊戲和減少不平等(10號),及公平丶正義與健全制度(16號)有關聯,因為這款遊戲中有不同的角色,讓一些漁民丶網紅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並且這款遊戲也反映出現在社會上的問題,像在投票或選舉時,會有一些政治人物運用媒體及網路來提高自己的支持度。

這款遊戲讓涵在玩的時候體會到做為媒體的為難(涵的角色是媒體),涵覺得這款遊戲很好玩也很刺激,推薦給有在關注SDGs的大家。

✅瑜覺得「眾聲議會」這個遊戲和SDGS有關是:15號 陸域生態,這個目標,因為在遊戲中的議題都和陸域生態這個目標相關,比如要減少塑膠的使用、收全台的排碳稅,這些都和陸域生態這個目標相關。

✅熙今天玩了《眾聲議會》,是一款以對話、思辨、和打嘴砲為主的桌遊。

熙覺得《眾聲議會》很特別的就是發言的方式,每個角色的功能逼迫玩家必須讓想法符合角色的身分,不然就很難獲勝,這也讓遊戲增加了很多的對立性。

熙覺得《眾聲議會的遊戲內容符合了SDGs的11號「永續城市」和17號的「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藉由討論和交流的過程,除了可以探討讓世界各個角色擁有夥伴關係會遇到的利益衝突,也可以藉由議會的發言來感受永續城市必須擁有的民主秩序。

✅宸認為眾聲議會跟SDGs的關連在於它的議題與進行方式,它的議題包含了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如:環保就跟「海洋生態」和「陸域生態」有關係,進行模式與現實投票有幾分相似,可以透過發言跟質訊來瞭解立場,而每個角色都是現實裡會出現的。

✅皙認為眾聲議會這款桌遊,與永續發目標的《10減少不平等》、《14海洋生態》、《15陸地生態》有關。

10是因為遊戲的人物都來自不同國家,就算立場不同,但也都有發言的權利。14、15是因為遊戲中有些關於環保的議題,會造成環境污染。

✅翰認為眾聲議會和SDGs的關連是遊戲的主要內容議題和角色,議題的面向和13號(氣候行動)、14(海洋生態)有關。

兩個議題有兼顧到環保議題,像是碳排放和塑膠袋的議題,在角色的設計上面都有兼顧到5(性別平等)、10(減少不平等)、16號(公平、正義與健全制度)不管是角色的種族、性別、膚色都有不同的設計,沒有特別偏向某一個族群的人。

✅媗覺得眾聲議會這款桌遊和SDGs的關聯是可以用每個角色的性格及特質,去開一個會議,在會議當中也可以大家換位思考。

例如:媗這次當的角色是市長,就可以從市長的角度去思考每一個議題,例如說塑膠袋該不該存在之類的一些問題,和SDGs的關聯是永續城鄉和社會、氣候行動可以透過會議去瞭解一些問題。

✅齡認為「眾聲議會」裡面有與SDGs相關的地方是10號減少不平等、16號「公平正義的健全制度」,因為在裡面有投票啊、發表個人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有可能你的意見會被採用,人人都有權利!!!

《眾聲議會》介紹:https://senation.taqunworkshop.com/

專案課:SDGs永續發展目標-專案啟動|可能創學-2020秋學

「你覺得哪個永續發展目標最重要?」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

2零飢餓

✅宇覺得最重要的是2號「零飢餓」,因為每個人都要吃食物、喝水,那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有了飢餓存在,很難達成其他16個目標。

根據統計:全球逾8億人吃不飽,而亞洲與非洲發育遲緩的兒童佔世界人口的9成,反觀台灣,也有許多人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因此,這項目標一定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皙認為要吃東西才能生存,才會有體力,讓自己能夠做事。不然其他的目標也無法完成。

✅齡覺得像在非洲,就有很多人沒有東西可以吃,不然就是吃的已經不像是人能吃的食物,所以齡覺得要先解決零飢餓,才能讓這個世界在運作下去。

✅媗覺得要先吃飽,才有辦法做其他事情,不會覺得不舒服,而且能完成更多的事情和其他16項永續發展目標,也是在滿足我們人類的生理需求,這樣這個世界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4優質教育

✅宸覺得優質的教育可以讓人得到有用的資訊,並對未來的社會有幫助,知識可以改變做事風格與看法,而多數學校的學生只是為了考試,就算有義務教育,但是真正有用且記得的資訊並不多。

10減少不平等

✅涵覺得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減少不平等(10號)最重要,因為如果不平等很多的目標都無法達成,例如食物的分配丶生活資源的分配等,都需要平等,如果大家不平等就可能造成貧富差距太大,或著比較貧窮的人要爭搶資源,所以涵覺得減少不平等(10號)最重要。

14水下生命

✅瑜認為現在有很多地方,那些地方的海洋都有一大堆垃圾,那讓動物們受到嚴重的影響,而遇到這些問題,也只有少數國家開始推廣:要環保,不要在沙灘丟垃圾,不然海洋生物會受到影響!

所以聯合國推出這個永續發展目標讓瑜非常認同,這樣就能讓全球都注意到海洋動物的狀況。

17夥伴關係

✅熙認為,在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最重要的是「促進目標的夥伴關係」這一項。

熙覺得,只要達到這項目標,效率便會幾何倍數的提高,因為根據熙的經驗,只要多方合作,至少爭吵可以減少,合力慢慢去完成其他項目標,相反地,如果夥伴關係尚未穩定,則很容易造成強烈的對立,反而拖慢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