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盡我的能力幫助他們」:趙家琳-從辦公室會計踏入動物照顧行業的故事

採訪團隊:陳芯瑜、權子熙、王鼎翔、林瑀媗

日期:2021/11/29

帶回家的流浪動物

趙家琳說:「其實我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動物,常常會帶家周圍的流浪貓狗回家,但因為我媽媽很反對我養寵物,所以那些被我帶回來的流浪動物都會被媽媽丟出門。」雖然在媽媽將貓狗丟出去後,爸爸就會帶回來,然後再被媽媽丟出去,不過趙家琳對於動物的熱情卻沒有消失,希望能夠盡自己的所能幫助牠們。

趙家琳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老師,在高中畢業後,進入了會計系就讀,最後也成為了一名會計,而會計這個工作很在意數字,最後趙家琳實在是受不了這種吹毛求疵的環境,後來選擇了和會計工作相反,比較自由的工作:業務,最後因為生了孩子,所以就辭掉了工作,在家當個家庭主婦,照顧兩位女兒。

加入動物照顧行業的契機

原本以為日子就會這樣過下去,直到2013年《十二夜》上映了,看了這部電影後,令她想起了小時候對於小動物的熱情,也燃起了加入動物照顧行業的念頭,憑著這股熱血,就進入了「莉丰慧民V-飛翔蜜境」工作。

照顧動物的日常

ㄧ般人可能認為動物照顧很輕鬆好玩,每天只要和狗相處餵飯就好,但趙家琳說:「許多同事每天都要幫下肢癱瘓的狗排尿和擠大便,甚至有時還要把手伸進去,把大便挖出來;或是幫某些因故全身癱瘓的狗按摩,避免肌肉萎縮,爭取一點點未來能夠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甚至有些狗必須要有人陪著才睡得著,或是剛出生的幼犬沒有媽媽,每兩小時就要餵一次奶,不然就會一直叫。只好讓留守的員工和狗睡在一起,負責這些工作。」從這些麻煩的工作和不穩定的作息就能看出,這個工作並不如表面看來那麼輕鬆了。

令人心酸的救援故事

不只是照顧,飛翔蜜境也會負責救援流浪動物,「在救援的過程中,需要上山下海,救援各種流浪狗,而且常常要去一些沒路、沒人的深山,甚至要去深度超過3-4層樓高的山溝裡救援」,趙家琳和我們介紹救援工作的艱辛,在這種險峻的環境中救到的狗往往非死即傷,原因可能是捕獸夾、山豬吊、車禍,甚至是人為的虐待或拋棄,趙家琳也有展示了許多救援的影片,那些剛被救出來的狗傷口深可見骨,叫聲令人痛心。

趙家琳分享了一則新聞,他們曾經有過一次救援,是一隻狗被綁在機車後面拖行了整整一公里,全身是深淺不一的傷口,而左腳上甚至夾著捕獸夾,原來是因為狗踩到了農夫的農田所致,後來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許多昂貴的藥品才讓狗恢復健康,「光是一瓶生肌止痛的凝膠噴霧就要3000元以上,算上大大小小的花費,救活一隻狗真的不便宜。」

趙家琳說:「有一次在救援的過程中,一隻才出生七天的狗,脖子上綁著橡皮筋,醫生推斷是因為在便當綁著橡皮筋時,狗為了尋找食物而鑽進去,結果沒吃到食物,並被橡皮筋套住脖子」,她打開簡報教學,如果要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可以讓橡皮筋斜著綁,至少狗鑽進去時橡皮筋會彈走,不至於沿著紙盒綁到脖子。

她也有提到,在另一次幼犬救援中,一窩小狗裡有五隻幼犬,其中的兩隻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但因為其中一隻的身體仍是軟軟、暖暖地,所以另一名救援人員判斷有機會救活,於是就給小狗進行心臟按壓、人工呼吸,雖然最後還是沒能救活,但是也盡力了,可以看出這個行業做的工作會緊緊關係著每一隻狗的生死。

用愛撐起來的大家庭

趙家琳雖然曾有一段時間有進行救援,但後來轉為負責行政事務,工作內容是接電話、私信、郵件、會計等,在過程中會接到各種棄養電話或救援電話,也從中聽到各種千奇百怪的棄養理由,比如說:

除此之外也需要幫忙照顧生病、有狀況的狗,這項工作很需要抗壓性的,每天都要照顧大約200隻的狗。

「在這200隻狗中,大概100至150隻左右的狗是送不出去的,因為有很多狗是癱瘓、斷手斷腳,或者狀況太差、容易咬人,無法送養的」,原本只規劃收容60隻狗的收容所,現在已經容納了將近四倍的數量,使得志工們的壓力越來越大。

「如果你未來要做這個職業,不要為了賺錢而來,這個工作其實不太能賺錢,要抱持做義工的心態。每天照顧動物的生活看似幸福,但若是天天要換藥或幫他們把屎把尿,很多人會受不了」,趙家琳表示,很多實習生的履歷上面都寫著「因為我很喜歡狗,所以想在這邊工作」,然後做了十天就不行了,要像她一樣持續做四到五年是真的不容易。

雖然目前這種機構已經不少,但是目前的人力和財力都入不敷出,希望真正關心這些狗的人可以把愛化作行動,比如說捐款、捐飼料、捐物資或收養狗貓,讓每隻流浪動物都能得到適當的照顧。

語文社:玄齡丨2021秋學W1~W10(二)

目錄

  • 社團成立
  • 成語學習-W1
  • 成語短篇故事-W2、W3、W4

社團成立

這次社團的方式是以多元智能來選擇,總共有八個智能,其中內省智能和人際智能是在社團中就會有,所以就沒有,其他的智能就把同類型的放一起,像是:語文、邏輯、自然,屬於靜態的就放在同一天,也就是週二,動態的放在週四。

我們的語文社就是要和語文相關,在一開始想社團時,討論挺久的,原本想要學英文,後來因為有英文課,所以就沒辦法,要寫故事,之前寫過,陸陸續續很多想法都無法進行,最後我們想到一個很棒的內容,就是學習成語,社團也就從這裡起步了。

成語學習

剛開始不知道要學什麼,所以我們就決定從成語開始,這次找的成語都是關於學習,第一次社團時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討論,所以剩下的時間不多,最後的成品就是一人選三個成語,要了解意思及造一個句子。
參考網站:
https://m.chinesewords.org/sentence/8695-293.html

大家的成果

綠豆爸:孩子真的是無理取鬧?失控生氣嗎?

先說結論,孩子的取鬧都是「有理」的,孩子的生氣都是「在他掌控之中」的。

「孩子那麼有心機?」倒也不是這麼說,孩子是受到了「需求」的驅動,其實不只孩子,所有年齡層的人們都是如此,「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會嘗試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得到滿足」,這不是人們有意識的選擇,而是經驗中的累積,用進廢退——有效的方法就保留、無效的方法就淘汰。

學齡前的孩子,需求沒有太複雜,在「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滿足之後,就會希望滿足「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我要被關注」、「我要有權力」、「我要有能力」、「我要有價值」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理解孩子的需求,我們就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安排各種合適的親子活動來滿足孩子;而孩子也會因為需求獲得滿足,在情緒、感受、行為的展現上也會呈現穩定的狀態。

然而多數的父母,都是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惡補」要如何當一個父母,更別說我們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有很大的機會是沒有滿足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的。於是當我們面對孩子對於需求的渴望時,我們反而覺得匱乏、不知所措,甚至會觸發自己的不悅和創傷,更難以給予孩子應有的需求滿足了。

孩子的生命力很旺盛,如果需求無法得到「正向滿足」,那麼至少得到某些「負向滿足」也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

Photo by Dominika Roseclay on Pexels.com

「如果無法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至少我讓爸媽必須關注我,這樣我至少是存在著的。」

學齡前的孩子當然無法如此理解自己,這是我們長期觀察親子關係之後的「翻譯」。

在我還沒有改變教養模式之前,如果綠豆和粉圓好好的玩玩具、和平的互動,也就是所謂的「好行為」時,就是我的個人時光,不是上網、就是做家事。

什麼時候我會去關注他們呢?就是他們丟玩具、吵架、生氣、哭鬧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不良行為」出現時,我會離開電腦、放下家事,「全神貫注」地處理他們的狀況。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爸媽關注你,你會展現「好行為」?還是展現「不良行為」呢?當然是不良行為呀!

孩子是「無理取鬧」嗎?其實取鬧背後的「有理」,就是為了被關注呀!

Photo by Gustavo Fring on Pexels.com

「如果我沒有為生活作主的權力,至少我可以用生氣來證明自己的地位!」

身為爸媽的我們並不是故意要剝奪孩子為生活作主的權力,而是來自於我們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畢竟古云「養不教、父之過」,所以我們要求孩子要把飯吃完、不要挑食、要洗澡、要收玩具、要準時睡覺、要準時起床、要準時上學、要完成作業⋯⋯

當我們為孩子的生活作主的同時,我們很容易忘記,也要賦予孩子可以為自己作主的權力。

於是孩子為了證明自己還有權力、還有地位,就會「模仿」我們取得權力和地位的方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生氣」。

回頭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會用生氣,來證明自己才是家裡的老大呢?

這也是「正向教養」當中談到的錯誤目標「權力鬥爭」,陷在這個錯誤目標的親子關係,就像是陷在戰場裡,最後沒有人是贏家,親子雙方都傷痕纍纍呀!

Photo by Anastasiya Gepp on Pexels.com

阿德勒說:「從孩子的眼去看、從孩子的耳去聽、從孩子的心去感受。」

當我們開始理解,原來孩子「無理取鬧」的背後,反映的是他們想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只是孩子以為使用哭鬧是唯一的方式。

當我們開始懂了,原來孩子「失控生氣」的當下,反映的是他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權力,只是孩子以為唯有生氣才能證明自己有地位。

我們就可以採取和過往不同的作法,多了一些同理,少了一些劍拔弩張,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孩子有正向行為時給予關注、鼓勵、擁抱,我們也可以賦予孩子更多為自己作決定的機會,陪伴孩子面對決定後的自然結果。

當我們願意同理孩子,我們也就有機會跳脫「過度關注」的煩躁和「權力鬥爭」的拉扯了!

綠豆爸:正向教養之前,要先學會正念同在

這幾年「正向教養」在台灣非常火紅,已經躍升成為教養的主流,也有非常多的正向教養認證講師在推廣和分享。

我自己在十一年前開始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派的教養模式時,當年正向教養的書系還沒有引起台灣,因此我只能閱讀中國翻譯的簡體書,以及從美國正向教養協會的網站吸收資訊。看到現在琳瑯滿目的正向教養系列在台灣上市,真的很為當代的父母感到開心。

然而這麼多年的經驗,真正能夠長期實踐正向教養的家庭,比例卻始終無法提高,我自己的的觀察,能夠實踐正向教養超過三年的家庭,大概不到20%吧!願意實踐超過五年的家庭,比例又再更低了。

「正向教養明明那麼好,為什麼多數的家庭無法長期的實踐呢?」

三年前我帶著這個疑問,開啟了另一段學習探索之旅,很幸運地我學習了「正念減壓」和「非暴力溝通」,也讓我解開了這多年的疑問,我發現的答案是:

正向教養之前,要先學會正念同在

正念是什麼?正念減壓的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對於正念的定義是:

「有意識地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且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

很簡單明瞭的兩句話,對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來說,卻是很大的挑戰呀!

因為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養和教育歷程,反而讓我們經常處於「無意識」的自動導航模式,也不太會覺知覺察自己,和身心、環境更是漠視或疏離。

然後我們很習慣「主觀」地「否定」與「評判」他人,「不是早跟你說過,這麼做是不對的嗎?」是我們在教養當中很容易出現的句型,很少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允許、接納、包容更不是我們的直覺反應。

我們也很會否定和評判「自己」,很容易認為自己做不好、做不對、沒能力、沒有用⋯⋯

以這樣的狀態生活著,當然很難長期實踐正向教養啦!

行動模式 VS 同在模式

此外在實踐正向教養的過程中,我們也很容易讓自己處於「行動模式 Doing Mode」,我們會設定一些目標,例如:溫和且堅定、不要生氣、要鼓勵孩子⋯⋯

「行動模式」是重要的,因為讓我們有動力向前。

但是「只有」行動模式就是危險的,因為很容易陷入「忙、茫、盲」的誤區。

也因此除了正念的練習之外,我們更需要啟動「同在模式 Being Mode」。

多數時候,我們會受到「過去經驗」和「未來想像」的影響,進而引發我們的諸多情緒與反應,我們的行動,若是奠基於過去和未來,就很容易忽略了最重要的「現在」。

對於過去,我們會有很多的後悔、懊惱、早知道,我們會感受到愧疚、自責、無力;而對於未來,我們會有很多的擔憂、徬徨、不確定,我們會感受到緊張、焦慮、煩惱。

這些念頭想法、情緒感受,都是正常的,我們不需要去否定它們、更不需要消滅它們。

我們需要的,是引入「同在模式 Being Mode」,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同時我們可以開始分辨,這些念頭想法、情緒感受是來自於過去?還是投射在未來?我們可以允許它們的存在,不用評判它們,因為有這些經驗和想像,才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呀!

透過「正念同在」的練習,我們可以用「現在」的自己來感知此時、此刻、此地、此人,我的真實感受是什麼?我的需要是什麼?有什麼是我現在可以做的行動?

當我們思緒清明,不再被過去和未來所捆綁著,我們反而會更有行動的勇氣和力量呢!

正念同在的心法與技法

正念減壓的創始人卡巴金博士,提出了九項的正念態度,我將它整理成八張牌卡,做為給予自己的提醒,也和大家分享。

非評價 Non-judging

時時專注自身的念頭和想法
不受善惡或價值觀所牽制
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或參與

耐心 Patience

瞭解也接受自身的速度
給予自己時間空間涵容不舒服
單純地對每個當下全然開放

初心 Beginner’s Mind

生命中的每個片刻都是獨特的
涵容人事物的各種新可能
不被過去的期待或恐懼影響

信任 Trust

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感覺
期待更充分地成為自己
練習負起做自己的責任

非用力追求 Non-striving

正念是無為的
唯一的目標是成為自己
多點同在、少點追求

接納 Acceptance

不代表你必須喜歡每一件事
是願意看到人事物的真實樣貌
全然與此真實樣貌同在

放下 Letting Go

當觀察到內心正在抓取或推開時
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放下衝動
觀察接下來內在會如何轉變

感激與慷慨 Gratitude and Generosity

對此時此刻此地此人感激
並願意關心、關懷與關注他人
豐富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則可以透過這八項的正念練習,增加自己正念同在的能力。

呼吸觀察

專注於呼吸
將專注力定錨於身體
覺察呼吸所浮現的各種感覺

坐式靜觀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
維持莊重與自我接納的姿勢
接納與擁抱身體的不舒服

身體掃瞄

與自己的身體同在
重新與身體建立連結
讓心停留在掃瞄的身體部位

正念瑜珈/正念伸展

培育力量、平衡與彈性
探索自己的身體並安住於此
接納身體展現,與限制共處

行走靜觀

單純地走路
刻意地專注於行走本身的體驗
覺察腳和腿與地面接觸的感覺

想法觀察

想法會牽動行為情緒感覺
觀察想法的升起與消失
練習想法只是想法,不等於我

正念飲食

覺察為何而吃?
擁抱而非對抗食物的正向價值
留意食物與進食當下的經驗

一日靜觀

為自己的身心練習全天的專注
深化平靜與覺察的能力
放鬆單純地與自己同在

綠豆爸:打疫苗前的自我對話

「打疫苗會緊張嗎?」粉圓媽前一天問我。

「當然會緊張呀!」我說。

這三年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之後,就不會因為這些「負向」情緒而感到丟臉了,願意承認自己的各種情緒和感受,不否認、不壓抑、不逃避,還可以經由 #正念同在 的練習,來觀察這些情緒感受。

今天從嘉義出發,搭高鐵回板橋打AZ疫苗,一路上都還算輕鬆自在,在高鐵上閱讀《傀儡花》的電子書,跟著小說漫步在當年的瑯𤩝。

12:30抵達板橋,距離預約施打的時間還有一小時,看到摩斯漢堡還有內用座位,就先去吃午餐。

然後我發現到我開始緊張了,不是先發現情緒,而是因為自己的紅茶喝得很慢。

「喔!不想去打疫苗嗎?」我在心裡問自己。

『父母自我』先說話:「當然要打疫苗呀!好不容易等到了,而且為了開學,哪有不打的選擇呢?」

我在心裡微笑著,稍稍安撫了『父母自我』,耐心地等待『兒童自我』開口。

『兒童自我』沒有說話,而是直接帶我回到了國小,應該是四年級吧?我們圍著圓型大樓排隊。

應該是打卡介苗嗎?我記不得。

我記得的是有同學哭了,有人嘲笑著哭的同學,然後沒多久,那個嘲笑別人的人也哭了。

我記得前方有傳來消息,說只要怎麼做,就不用打針,於是我瘋狂地照著訊息做,最後我真的沒有打針。

『兒童自我』帶我回到更小,我不知道我幾歲,但我要把褲子拉下來,因為針要打在屁股上。

「好痛!」

我感受到那股針刺進到肉裡的痛楚,我聞到酒精的味道。

「你會怕痛,對嗎?」我在心裡問『兒童自我』,「但別人都叫你不要怕痛,也叫你不可以哭吧?」

「怕痛是正常的,現在只有我自己,不會有別人嘲笑你。」我擁抱著『兒童自我』。

『父母自我』此時又說話了:「其實我也害怕,害怕疫苗的不良反應,甚至害怕因為打了疫苗而猝死!」

「嗯!我完全理解!所以昨晚有投保疫苗險啦!而且我們這些年,不就是一直努力著,即使生命突然結束,也都已經值得了嗎?」我拍拍『父母自我』的肩膀。

喝完紅茶,搭上捷運到亞東醫院,不到5分鐘就完成了疫苗施打。

「疑?不痛耶!」這時『兒童自我』終於開心地說話了。

『父母自我』也說話:「牆上有個Taiwan V-Watch的QRcode,去掃瞄一下,來進行健康回報吧!」

『兒童自我』又雀躍著說:「觀察滿15分鐘了,衝一下19分鐘後的高鐵吧!這樣可以提早一小時到嘉義!」

於是我真的衝了,在14:10來到高鐵櫃台換票,但已經沒票了。

還有一小時的時間,我又回到了摩斯漢堡,我又點了一杯紅茶,然後決定記錄我今天『自我狀態』的對話。

自我狀態 來自 TA人際溝通分析

TA創始人柏恩認為,每個人都有父母、兒童與成人的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ue),我在學習TA之後,就很習慣以『成人自我』來帶領『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進行內在對話。

覺醒父母-線上閱讀工作坊

線上閱讀工作坊,結合讀書會與工作坊的優勢,你可以先閱讀當日章節,進行深度參與;你也可以當天再跟著一起認識書中的重點。透過問答與交流,讓書中的文字不只是知識,更是啟發我們思考的行動。

這是一本獻給在教養的路上充滿挫折感的父母。作者沒有提供換湯不換藥的教養「新方法」,相對的,他提供的是一個更重要的方向建議──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根據作者多年的觀察,發現親子關係的問題,不在於缺乏愛,而在於缺乏「覺知」或「意識」。

這肇因於我們那無意識的自己總是將我們懸而未決的需求、尚未滿足的期待以及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將他們囚禁在我們從自己父母那裡承襲來的情緒裡,讓他們與過去祖先留下來的後遺症糾纏在一起而變得虛弱無力。

作者建議,透過全心投入的覺察與孩子的真正本質做朋友,並默默信任孩子對他們一己天命的直覺,這樣才能真正協助孩子發展出更美麗的人生。

8/12(四)21:00-22:00
第一章 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第二章 孩子,是啟動我們轉變的靈性導師

8/13(五)21:00-22:00
第三章 孩子,我不是因為你的好表現而愛你
第四章 打擊自我中心式的教養方式

8/14(六)21:00-22:00
第五章 你的內在小孩,要靠你的孩子來幫他長大
第六章 生命自有大智慧

8/15(日)21:00-22:00
第七章 爸媽大挑戰——嬰兒期與「兩歲惡魔期」
第八章 從主角變配角 ——求學階段的孩子,帶給我們的靈性成長機會

8/16(一)21:00-22:00
第九章 為人父母的瘋狂面
第十章 當父母前,先做個創傷終結者

8/17(二)21:00-22:00
第十一章 本真生活,內外一致
第十二章 平凡的美妙

8/18(三)21:00-22:00
第十三章 將那些偉大的期望擺一邊吧!
第十四章 為孩子留下無所事事的獨處時間

8/19(四)21:00-22:00
第十五章 跟孩子一起處於當下,強化親子關係的紐帶
第十六章 孩子犯錯了,怎麼辦?

8/20(五)21:00-22:00
第十七章 老鷹的一雙翅膀
後記 了解我們集體的無意識

  • 單人報名,每人 2,000 元
  • 雙人團報,九折優惠 3,600 元
  • 三人團報,八折優惠 4,800 元
  • 鼓勵夫妻同行,只需一人報名即可
  • 可能幸福學院學員輸入優惠碼即享八折優惠

Q & A

  • Q:是否需要購買《覺醒父母》這本書?
    A:這是一本非常值得購買的好書,因為線上閱讀工作坊的時間有限,不會將書中的每個字句與夥伴分享,因此建議參與的夥伴自行購買書籍,可以慢慢地品味、細細地閱讀喔!
  • Q:是否需要事先閱讀進度?
    A:可以事先閱讀、也可以不用,依夥伴自己的習慣決定即可。
  • Q:如果有幾天不能參加,有錄影回放可以看嗎?
    A:有的,每天的線上閱讀工作坊都會同步錄影,並且放在Discord的頻道當中,可以隨時回看喔!
  • Q:一定要加入Discord的可能幸福學院伺服器嗎?
    A:是的,因為我們的交流、錄影都會放在Discord的可能幸福學院伺服器的工作坊頻道裡,因此邀請夥伴下載Discord的APP後,點選連結加入喔! https://discord.gg/aHm5MSxyXk
  • Q:夫妻要如何參加?
    A:在一人完成報名,並加入Discord工作坊頻道後,可以留言另一伴的姓名和EMAIL,我們就會將對方加入Google MEET的上線名單當中。
  • Q:工作坊需要開視訊或麥克風嗎?
    A:不用的,我們會透過Discord的工作坊頻道進行文字交流與互動,因此不需要開視訊或麥克風,可以自在地參與。

水彩社 2021夏學

仲諺:

我要建立這個社團的原因是因為,我對手作有一些陰影,但是我最近有慢慢的在挑戰不同的手作,所以我就決定要建立一個我現在稍微比較有一點點興趣的手作,水彩,所以我就建立了彩色

水彩其實我不是很會畫,所以一開始畫的第一張我覺得不是畫得非常得好,但我第一章畫的是我們家的旁邊,我覺得在這個裡面最難的是會有很多重疊的房子,所以在畫房子的時候同時也會需要很多耐心,那從第二章開始我就開始慢慢地抓到技巧和感覺,是在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水彩筆,或者是畫法要用什麼方式都有慢慢的抓到,但我第二章畫的是橋,我目前在調整就是橋的立體感的感覺,我要畫出從粗的係樣子,這樣子才會稍微比較立體,第三張是去網路上找一些風景畫的照片,在這一張對我來說是最有挑戰性,因為要讓大家感覺到有櫻花的感覺,還要有陰影,以及陽光等多元素都包含在裡面,所以我覺得那一張是目前這三張裡面最難的,那我覺得這一次最滿意的是第二張,因為我覺得第二張的畫比較清楚,那我在這次的社團動中又學習到了很多技巧,所以這一次結束是讓我比較更喜歡水彩了!

芳均:

我會加入這個社團是因為我最近也在研究水彩的用法,那就想說可以趁這個機會去練習一下水彩,讓自己水彩能夠進步。

世宇:

水彩完全不是我的強項,就不知道為什麼,明明都是拿筆在紙上作畫,我的作品卻可以落差到這麼大。參加這個社團,也算是可以接觸平常並不會去接觸的東西,而水彩對我而言,就沒有其他作品的自由度來得那麼高,而且透過其他方式也能畫出像水彩的樣子,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水彩的優勢在哪裡,不過也順勢接觸一個新的媒材吧,畢竟如果沒有參加這個社團,下一次碰水彩可能是好幾年後,所以也很開心自己選擇了這個社團,讓自己再次拿起水彩筆用水彩作畫。
創作的時候,當然都有自己想像的美好作品,但是想像歸想像,我卻無法畫出我所希望的樣子,而做出來的成品我也不是很滿意,但如果從接觸新東西的角度,我也已經很滿足了。

【可能非學校-創學班群】2021夏學期末圖像記錄

變化-是進步還是退步?

世宸

這學期,我們改成線上上課,我們的課表也改變了不少,所以或許,這次內容不會像以前一樣豐富,不過在每個主題卻都有更深入的研究,就以專案課來舉例,我們的主專案是新冠肺炎,在過程當中我們結合了藝術、數學、動畫的呈現方式,來讓自己深入的了解,也多了一些除了純知識以外的學習。

統整完這個學期,或許在家線上上課也不是一件壞事,當然在合作或是溝通會比之前困難,不果也讓我們嘗試之前在教室可能不會想到的新方法,像這次的動畫,我們從來都沒有做過,在家裡的時間更自由,可以訓練我們自主、自律的能力,如何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學習,才是我們身為自學生應該要會的。


十週的時間,自學生都在做什麼?

芯瑜

很多人都好奇自學生在做什麼、學什麼、怎麼學,這份電子的圖像紀錄紀錄了疫情之下,我們都在做什麼,這個圖像紀錄也紀錄了我們詳細做的事,裡面也有我自己畫的插圖哦。


不容疫之旅

世宇

對抗病毒是全民的任務,在這一個學期當中,我們第一次沒有互相見面、第一次沒有團體活動、第一次沒有實體發表、第一次沒有在教室上課。但這樣的改變,澆熄不了我們學習的心,這個學期,我們善用了線上的優勢和資源,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有趣的活動、一次又一次深刻的學習。相信這個學期,是我們永遠都忘不了的一個學期。


倒數計時

鼎翔

很快的一學期就結束了,這也是第一次在線上的學習方式,這10週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這次疫情的事情,而這次就統整、回顧了我們在這10週當中到底學了什麼?


2021夏學線上教學,做了哪些經典的事情

仲諺

因為疫情的狀況,所以現在是採用線上教學的方式,一開始的線上教學的時候會覺得有一點煩,但是一個學期過去了之後就發現其實線上教學有線上教學的好處,好處就是因為老師不在所以就可以考驗自己的自主的自律,那現場教學的好處就是會比較方便一點,這次的線上教學其實也做了很多特別的課程,像是用數學來了解疫情,或者是用動畫,下面那一張圖也會分享到這一學期的課程,以及其他事情,那就接著看下去,看看這一張圖裡面有哪些經典的事情吧!


暐哲的夏學遊歷圖

暐哲

在這三個月的時間中,我的學習就像是古人遊歷般,在此期間的過程,就像是見識到各地的青山路水、汪洋大海,以及奇形怪狀的各式地形、五花八門的奇珍異獸,學習有如這些新奇的事物,因為這是個多元、有趣的學習歷程!


因為疫情在家的十週

芯妍

因為5月多爆發的疫情,導致我們5月多開學的計劃徹底泡湯,決定再放假2週,2週後開學,我們改成在線上上課,那這一個學期,也就是這十週,我們都在做什麼呢?


以疫情為出發

子熙

以病毒形狀的中心為出發,散射出這個學期做了好多好多事情,轉眼間,學期要結束了,但是疫情還沒結束,不過像這般多彩的人生,一定也能不斷重演!


線上疫之旅

宇安

因為疫情的關係而無法去教室上課,所以夏學就在線上上課,一起來看看線上課程的豐富之旅吧!


2021特疫屋

玄齡

新學習的開始,我們的教室從板橋換到了自己家,感覺上是蠻新鮮的,一開始覺得很不方便,不過後來發現其實不錯,這樣就可以減少交通時間,時間的分配就更好了,我覺得挺棒,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疫在家,我們的學習

芳均

從教室變到家,從實體變到線上,在每一刻我們都在學習,只是地點、方式不同而已,面對第一次使用線上的方式是所有課程,我們又該如何進行,對我們來說這是個蠻大的挑戰與經驗。


疫起學習吧!在家的線上學習

佳璇

這次的疫情造成了許多不便,使我們沒辦法去學校上課,不過這也造就了我許多的第一次,從加入自學團以來,第一次一整個學期都在家裡上課,第一次與這麼多的同學一起合作,我們克服了線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我們一起學習。


疫時興起-線上學習初體驗!

宇涵

因為這次疫情,我們開啟了在家線上學習的旅程,不過如果樂觀一點,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打破框架,重新制定學習目標,要不是我這次疫情,不想我也沒有辦法體驗到這種學習方式,現在一起來看看我這學期的統整吧!


關於我們因為疫情而在線上學習這檔事

昕周

這學期與台北的同學一同在疫情下進行線上課程,課程的模式改變很大,雖然不習慣少了在實體課程與同學的交流與互動,不過運用線上資源進行學習也是一個特別的體驗,畢竟學習嘛,是不會受到場域而受限的。


疫猶未盡-因疫而起的線上學習課程

子涵

在這個學期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採用線上的方式,所以會使用很多平常都沒使用過的方式,嘗試新的學習方式也覺得非常有趣,也因為是在家的關係自學時間比平常還來的多,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很好提升自學能力的機會。


疫情下的學習

瑀媗

自從5月開始,疫情不斷擴散,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比較自由的在家裡,壞處就是不能見到面比較難溝通,我覺得在這個學期當中,做了很多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有些以前就做過的事也感覺很特別,但也希望下學期可以順利的回到教室。


恩皙


刺繡社:子涵|創學班群-2021夏學W10

子涵:
我選擇創刺繡社是因為最近有開始接觸刺繡,對刺繡有興趣,覺得刺繡時很適合一邊和別人聊天,在刺繡時會看到布一針一線慢慢地被線填起來,拿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特別舒壓,很放鬆。
我繡一個蛋糕和生日快樂四個字是因為之前我爸爸生日有開始在繡,但一直沒繡完,所以這次就有想要把她繡完,這次也是我第一次繡文字,我有常識了三種不同的繡法繡文字,「快、樂」是一個直線一針, 「生」是一直線用填色的方式左右填滿, 「日」是使用全部直著繡,繡出來 。

芯妍:
這次我加入刺繡社的原因是因為我平常就會刺繡,這次剛好有一個刺繡作品要找時間做,所以就想說剛好可以在社團的時間,把那個作品做完,所以我加入了刺繡社
這次我有把我想做的那個,作品做完,而且作品讓我非常滿意,而且在社團的時候,也和同學聊天聊了很開心,還做了一個爸爸的父親節禮物,可是我只做了一點一點,沒有完全做完,我覺得這次是我第一次邊刺繡邊聊天,所以我覺得這次算是我一個很特別的經驗

暐哲 :
本次社團的選擇上,會選擇刺繡是為了體驗這門類似縫紉的項目(不知道有沒有關係),在這過程中 也見識到真實的繡針(針孔好大),以及繡線(超粗的)與繡框。對了,還有給初學者練習的十字布。 在這過程中,我們對於刺繡的彼此交流,以及聊天、互動,讓我再次繡蝕緩和緊張情緒,增加當下的有趣與專注;對於這次的半成品,我也覺得滿意(不是很滿意的滿意),畢竟,我也只是第一次接觸刺繡,同時,期待未來能夠在刺繡上有所突破,並將刺繡納入我閒暇之譽的興趣!!

植栽社:鼎翔|創學班群-2021夏學W10

鼎翔

我這次會創植栽社是因為,在抖音上看到一隻影片有在裝飾花盆,就覺得蠻有趣的,然後就自己試做了一次,就發現真的還蠻好玩的所以就想說可以把它提出來,雖然這次的社團當中比較沒有什麼互動都各做各的,但還是有製作出成品,我覺得這種東西就是經驗越多,靈感就會越來越多,因為經驗越多,你會知道這個可以怎麼樣裝飾,那個又可以裝飾在哪裡,就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去做裝飾。

玄齡

我會加入植栽社,是因為想說我以前常常把植物種種死,就想透過這次的社團去學習照顧植物,也順便拓展一下自己的舒適圈。 過程中我們的互動比較少,不過在當中我學會靜下心,讓自己專注在當下,我也發現原來裝飾盆栽不需要那麼多東西,少少有關連到就很好看了,還有一點多肉植物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種。

宇安

我為什麼會想參加這個社團,是因為之前也有參加過類似的植物的社團,而且種植物有好的經驗,所以就想要再試試看,我這次種的都是多肉植物,我也很喜歡多肉植物因為很可愛又好